我們的審美活動,興趣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左右我們是否走進影院、劇場、展覽廳、博物館,是否讀藝術圖書,是否看藝術展覽,是否買藝術品……
牽牛花與壽帶
審美的興趣與生俱來,對一出娘胎的光明,母乳的美味,初來乍到的嬰兒就能感知,就有強烈的興趣,這是上天的饋贈。隨著身體的發育成長,感知能力的更新,眼前的新鮮神奇越來越多,審美的興趣及范圍也不斷增強和擴大。當一個人身體發育成熟,認知能力、知識水平、社會經驗等各個方面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進入一個對事物司空見慣的階段,包括審美習慣在內的各種習慣就先后養成了。
葫蘆與小雞
養成后的審美習慣和其它習慣一樣,一般地說是固化的,不易改變,因為它的慣性作用非常強大,會持續左右我們的興趣,助推或限制我們參與各種審美活動。
梅花與小鳥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習慣了辣味,那么他對辣的食物就會胃口大開,產生品嘗的欲望和沖動。對甜食、咸品也一樣,否則就會減少或失去欲望,即使品嘗了,也會因為不夠辣、不夠甜、不夠咸而遺憾。欣賞美術作品道理一樣,習慣了畫得甜的、細的、工整的、色彩亮麗的,對苦的、粗的、豪放的、黑乎乎的一定興趣不濃,一定缺少欣賞的欲望和沖動。所以說興趣是審美活動的動力,習慣則設定審美活動的范圍。
水仙花
雖然好奇心、求知欲也會引發這種興趣,從而產生動力,但這種興趣更多地停留在認知、比較和評判的層面,而不是欣賞與享受的層面。當然不能完全排除它可能帶來的探究快樂,也不能完全排除新的認知帶來的愉悅,但多數情況下帶來的應該是困惑和迷茫,甚至是不適。這種狀況只有在對美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審美經驗進一步豐富,審美習慣開始動搖的情況下才會改變。
竹與石
仕女與蘭花
說明: 原文三流國畫家在百家號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