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團隊在《自然·化學工程》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功開發出可規模化制備的二氧化碳(CO?)選擇性多孔單層石墨烯膜。該技術通過優化材料合成與轉移工藝,解決了石墨烯膜大規模應用的三大核心難題——高成本、孔隙均勻性差和裂紋缺陷,為工業級碳捕獲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背景:碳捕獲需求與石墨烯膜的潛力
全球約20%的碳排放來自工業點源(如發電廠、化工廠),而現有碳捕獲技術(如胺吸收法)能耗高、成本昂貴。多孔單層石墨烯膜因具備原子級厚度和高滲透性,被視為下一代碳捕獲材料的理想選擇。然而,此前研究受限于高昂的材料成本(商用銅箔達500-10,000美元/平方米)和難以規模化制備均勻孔隙的無缺陷膜。
技術突破:三大關鍵創新
低成本銅箔預處理
研究團隊選用價格僅10美元/平方米的工業銅箔,通過硝酸酸洗(4%濃度,10分鐘)有效去除了表面污染物和劃痕。結合反應器中氧化鋁管的引入,阻隔了石英管與銅蒸氣的副反應,成功合成出高質量單層石墨烯(圖1)。
無裂紋轉移技術
傳統轉移方法需“漂浮”石墨烯,易產生裂紋。團隊創新性地采用機械增強膜(PTMSP聚合物)直接封裝石墨烯,并在模塊內原位蝕刻銅箔,避免了機械應力損傷。50平方厘米膜的成功率接近100%(圖3),且可擴展至分米級交叉流模塊(圖4)。
大型反應器與臭氧氧化調控
設計直徑12厘米的管式反應器,可處理55厘米長的石墨烯片。通過調控臭氧(O?)流速(0.17 cm/s)和溫度(90℃),實現了500平方厘米石墨烯片上均勻生成CO?選擇性孔隙(圖2)。實驗顯示,優化后膜的CO?滲透率高達13,105 GPU(1 GPU=3.35×10?1? mol/m2·s·Pa),CO?/N?選擇性達15.1,性能遠超商用聚合物膜(圖5)。
應用價值:碳捕獲成本或降低90%
技術經濟評估顯示,石墨烯膜碳捕獲的能耗較胺吸收法降低70%,膜元件成本有望從現有聚合物膜的20-50美元/平方米降至相近水平。若實現規模化生產,工業碳捕獲成本可減少90%,尤其適用于船舶等空間受限場景。
未來展望:滾動生產與商業化路徑
論文通訊作者Kumar Varoon Agrawal表示:“這項研究為石墨烯膜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下一步將優化滾壓生產工藝,推動其在電廠和航運領域的應用。”團隊已提交相關專利,并與工業伙伴合作開發試點項目。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