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凌晨5:15的鬧鐘,響了二十年
我閉著眼睛都能摸到廚房的電飯煲。
這款老式美的電飯煲是結婚時買的,內膽涂層早就磨花了,煮飯總粘鍋底。兒子小時候發燒,我用它熬粥;前夫應酬喝多,我用它煲醒酒湯。現在它"退休"了——不是不能用,是兒子上大學前給我換了個智能鍋,說"媽,現在都2025年了"。
我摸著舊電飯煲的裂紋,突然想起上個月社區體檢,醫生看著我的報告說:"周姐,你這血壓啊,就像老電飯煲的開關,得輕拿輕放。"
"媽,我球鞋放哪了?"兒子在臥室喊。我條件反射要起身,突然想起他昨天就返校了。
這房子突然安靜得能聽見冰箱的嗡嗡聲。
2. 離婚證和體檢報告放在同一個抽屜里
離婚是去年的事。不是什么抓奸在床的狗血劇,就是某天我看著鏡子里那個面色蠟黃的女人,突然覺得沒意思了。
民政局現在有冷靜期,我倆像完成KPI似的,30天一過準時去領證。前夫老陳搬走那天,我正跟超市大媽搶特價排骨——沒辦法,單親媽媽的賬本上,每一毛錢都得精打細算。
兒子高考完那天,婆婆轉來五千塊錢,備注寫著:"給浩浩買點好的,別苦著自己。"我盯著那個"自己",鼻子突然一酸。原來還有人記得,我不只是"浩浩媽"。
3. 第一次給自己掛號
社區醫院新開了更年期門診,我攥著醫保卡在走廊排隊。前面的大姐回頭搭話:"陪老人來看病?"
"我自己。"我說完自己都愣了下。
醫生問癥狀時,我脫口而出:"就是...突然不知道該怎么當自己了。"說完恨不得咬舌頭,這算什么癥狀?
沒想到女醫生推了推眼鏡:"正常,很多女性到這個階段都這樣。你平時有什么愛好?"
我張了張嘴,發現除了"做飯""打掃""等孩子電話",竟然答不上來。
4. 智能電飯煲教會我的事
兒子視頻教我用電飯煲的"蛋糕"功能:"媽你看,就和發朋友圈一樣簡單。"
我手抖得打翻了面粉。原來這鍋能做酸奶、煲仔飯,甚至蛋糕,而我用了二十年,只會按"煮飯"鍵。
就像我的生活,明明有那么多模式可選,卻固執地守著最舊的那個。
第一次做成功的戚風蛋糕,我拍了張照發到姐妹群。王姐回復:"老周,你這是要搶甜品店生意啊?"后面跟著三個齜牙笑的表情。
我忽然發現,原來我們這群"老姐妹",都在偷偷學新東西——王姐在跳尊巴,李姐考了營養師證,就連最保守的張阿姨都在玩全民K歌。
5. 直播間里的"蘭姐"
兒子放寒假回來,非要給我拍做菜視頻:"媽,你現在可是'銀發經濟'潛力股!"
第一條視頻是我炒糖色,鏡頭里我的手背有燙傷的疤,圍裙上還有去年濺的油點子。配文是:"46歲新手博主,求輕噴。"
沒想到評論區有人說:"阿姨的圍裙跟我媽同款,看哭了。"
三個月后,我的"蘭姐廚房"有了三千粉。最火的是"剩飯改造"系列——把兒子沒吃完的外賣做成芝士焗飯,把隔夜饅頭切片烤成蒜香面包。
前夫的表姐刷到視頻,打電話來當說客:"浩浩都上大學了,你一個人多孤單..."
我正給蛋糕擠奶油,隨口應著:"不孤單啊,明天直播教做舒芙蕾,姐你來刷個火箭?"
電話那頭噎住了。
6. 體檢報告上的箭頭變少了
今年復查,醫生驚訝地說:"血脂降這么多,怎么做到的?"
我想了想:"可能是跳廣場舞時不再站最后一排,可能是直播時有小姑娘叫我'姐姐',也可能是..."我指著報告單,"終于學會把自己也寫進'重要事項'里了。"
回家路上經過電器城,櫥窗里擺著最新款空氣炸鍋。我摸了摸錢包,突然笑了——這次不用等打折,也不用找兒子幫忙比價。
原來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不是熬成高湯,而是像電飯煲一樣,能煮飯也能烤蛋糕,關鍵得記得給自己按下"開始"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