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桂林舉辦的西南劇展,誕生于抗戰黎明前最黑暗的節點,上演于炮聲開場、硝煙為幕的舞臺,卻匯聚了現代戲劇史上的諸多重要人物,合力創造了現代戲劇史上的文化奇跡,從多個方面推動了中國戲劇的發展,值得被深刻銘記與致敬。在西南劇展80周年之際,《1944:西南劇展敘事》出版。該書細致梳理了西南劇展這一文化盛典的生成始末、文化意義與后續影響,忠實地再現了抗戰時期中國戲劇界的文化擔當與輝煌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該書分序章、正文與尾聲三個部分。序章介紹了西南劇展生成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語境。西南劇展之所以最終落地桂林,歸因于地方士紳的支持、流亡知識分子的聚集與戰時媒體的傳播合力,共同構成了劇展生長的土壤。正文十章分別圍繞西南劇展的主辦團隊、協辦團隊、核心團隊、舊劇代表團隊、籌備與開幕、戲劇演出展覽、戲劇者工作大會、戲劇資料展覽、當時的報道與評論、閉幕與影響等主要層面展開。作者通過對大量歷史文獻、檔案資料以及當事人回憶的整理與分析,還原了諸多歷史細節,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當時的戲劇界如何凝心聚力,眾志成城,才使得西南劇展不僅創造了抗戰時期的一大文化奇跡,也為中國戲劇界后來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支撐。尾聲交代了該書的著述緣起,是基于作者多年的回望與思考。
《1944:西南劇展敘事》,黃偉林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出版
除了史料爬梳,作者還回應了一些史實爭議。如針對究竟有多少個省份參加西南劇展,書中列舉了歐陽予倩、田漢“八省劇展”、陽翰笙“五省劇展”及親歷者秦似“四省劇展”等說法的來由,根據有代表參加、有資料參加的不同標準,得出十多個省份、30多個劇團、上千名戲劇工作者共同參與的結論??梢姡髡卟粌H對文獻資料熟稔于心,而且對所涉問題有深入思考,將文獻、文化、文學三者融會貫通,因此論證時能夠信手拈來,妥帖自然。
西南劇展不僅是桂林乃至廣西的文化資源,也是中國戲劇史上的重要盛典,美國戲劇評論家愛金生在當時的《紐約時報》上評論道:“如此宏大規模之戲劇盛會,有史以來,自古羅馬時代曾經舉行外,尚屬僅見。”這部著作的價值,不僅在于從地域的視角展望歷史與文化,首次系統性地還原了西南劇展的全貌,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戲劇史料與學術參考,更在于提供了一種研究與書寫的范式,即學術論著也可以用清晰曉暢的寫作風格,生動地描述重大的歷史事件,使之兼顧專業的學術性與較強的可讀性。
原標題:《文化抗戰的盛典 文化“桂軍”的力作》
欄目主編:朱自奮 文字編輯:蔣楚婷
來源:作者:史殊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