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派遵循先“傳度”后“授箓”的流程。傳度是一個道教信仰者成為道教徒的必經途徑,是出家或傳授某階道法以及其中的戒律、經文、法印、法劍等的傳法儀式,為入道須必要履行的儀式。傳度后會舉行授箓儀式,之后就成為正式的道士。據《三洞修道儀》《正一法文戒品》等記載,只有授了正一法箓,才能為人齋醮,因為只有得受法箓,才能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章詞才能奉達天庭。此外,宋代雷法出現后,在靈寶系統以及雷法系統中逐漸興起了一種獨立于授箓之外,傳法、傳授法器的“傳度”,稱之為“傳法傳度”,是單獨傳授某一階道法的儀式。
什么是“箓”
箓又稱道箓、法箓等,是道教的一種符書,是道士入道的憑信,也是法師行法的依據。上面記載神吏神將名號的文書,并配有相應的神符,繪有神靈仙真的畫像。道教認為箓是自然之炁結成,是元始神尊化靈應氣形成的文字,由道教的神靈仙真所傳授。正一派認為,道士只有在獲得了箓之后,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職,也才具有差遣一定數量護身神兵的權力。從法術上說,授箓更像是一個給被授予者(道教內稱為箓生)確認在神界的職務,頒發通行神界的職務證書的過程。
“授箓”的意義
授箓作為道教的傳度儀式,具有意蘊深沉的宗教意義。道教認為授箓者死后將名列仙籍,靈魂可以進入神仙世界,象征超凡脫俗之宗教境界的升華;授箓又是道位晉升的階梯,只有授箓者才能取得傳道度人的法師資格。道教的高功法師具有一定階次的法箓,才有主持大型齋醮儀式的能力。就道教組織而言,授予某人道箓,意味著正式接納他為本派弟子;授予某一箓標志著他在道派中處于什么地位。授箓往往與授符聯系在一起,所以泛稱為授符箓。道士受箓后,頒發給職券文,以證明其所得之法職,姓名所記錄之神界,以通達神靈。這種牒文,簡稱為“職牒”。
道教“授箓”始自天師張道陵創教以來,遂成為正一道信傳人道修真,精修道業的歷史傳統。正一道的經箓,其箓階品級,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箓》簡稱都功箓,屬六、七品職銜;第二次加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經箓》,簡稱盟威箓,屬四、五品職銜;第三次加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經箓》,簡稱五雷箓,屬三品職銜;第四次加箓,加升《上清三洞經箓》,簡稱三洞五雷箓,屬正二品職銜;第五次加箓,晉升《上清大洞經箓》,簡稱上清箓,屬正一品職銜,通常只授給天師真人,不外授。
箓階加升“要求晉級升授者,須憑道功德行依階加升。都功升盟威須滿三年;盟威升五雷經策須八年;五雷升三洞五雷須十二年;若無功德不得升遷,若功德超群或對社會有特殊貢獻者可破格升授。無功無德者,妄欲升遷,反遭天譴。”
品階
正一盟威箓二十四階品,是天師張道陵傳授于世,二十四階品,以應上八景、中八景、下八景二十四氣。據《正一修真略儀》記載,正一法箓二十四階品是: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靈百五十將軍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將軍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風破穢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護命長生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宮捍厄八卦護身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氣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威龍虎斬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畢印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布星綱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靈赤官斬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州社令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考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斬千鬼萬神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太上九天真符箓,太上九天都統畢箓,太上華蓋斬邪箓,太上三五辟邪箓,太上三皇捍厄箓,太上諸度厄過災箓,太上解六害神符箓,太上女青詔書箓,太上九光萬勝箓。
自張天師在巴蜀創正一法箓之后,靈寶派在江南創立靈寶法箓,上清派也在江南創立上清法箓。三派法箓可以依次參受,由此以接受不同等級的法箓為標志,在道門中形成奉道修行的階次。《三洞修道儀》中說,唐代道教的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有七等箓,共計一百二十階,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道教三洞修道授箓的階次是,初入道儀授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洞神部道士授金剛洞神箓,升玄部道士授太上升玄箓,中盟洞玄部道士授中盟箓,三洞部道士授三洞寶箓,大洞部道士授上清大洞寶箓。
《正一修真略儀》中記載了第七階次法箓的名稱,即大洞部的上清箓:
九天鳳氣玄丘太真書箓,太真書箓,三天正法箓,上皇玉箓,龜山元箓,飛行三界箓,飛行羽章箓,三元玉檢箓,上元檢天大箓,下元檢地玉箓,中元檢仙真書箓,上清檢人仙箓,靈飛六甲箓,靈飛六甲內思箓,六甲素奏丹符箓,元始玉皇譜箓,太微黃書九天八箓,太微天帝君金虎真符箓,太上神符玉箓,八威召龍箓,河圖寶箓,太上八景晨圖箓,帝君威靈箓,流金火鈴箓,攝山精圖箓。
“授箓”儀式
授箓過程中,需要上奏表文(簡稱上表),即將寫有被授箓者基本情況、授予何種箓的文書一裁兩半,一半貼在職牒上交給授箓人,一半焚燒,意味著已通過“表文”在神界備案。
過程:
(一)交法信。據明朝《授箓次第法信儀》記載:每一位授箓者在授箓前要交一定數量的物品,所交的物品被稱作“法信”。所授不同的篆, 須所交法信不同。即授箓越高,所交物品愈多。
(二)授箓職位次第。授箓位次第為:正一法位、清信道士、十戒弟子、箓生弟子、正一盟威弟子
(三)用印法。授箓傳度科儀中,要在章奏表狀和賽申上蓋上不同的印章,稱用印法。
(四)上清謁版文。謁版文,即牌位,十七片,要求長一尺。此外,還有真文謁版十五片,道德刺版文十二片。
(五)上清箓壇臨壇三大師、三師、五保師。按傳統教制定規,授箓時必須有箓壇臨壇三大師,三大師應聘請教內德高望重、熟悉授箓科儀的老道長擔任。箓壇三師分別為監度師、保舉師和傳度師。另外授箓時還須有三師,五保師。
三師:度師上清玄都大洞法師,籍師上清玄都大洞法師,經師上清玄都大洞法師。
五保師:上清大洞三景弟子姓名(各五位)
凡寫度師、籍師、經師名諱,均須如實寫如所在某州某縣某鄉某觀及姓名、形狀。臨壇三師,五保師不必寫年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