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時30分,在輕快音樂的伴奏下,松教院附校六七年級學生的“專屬下午茶時間”準時開啟,面包、堅果、牛奶、蘇打餅干等小點心齊刷刷登場。上線五個月以來,不但解決青少年課后時段能量補給需求,更培育學生勞動協作與資源管理能力,形成了項目化學習階段性成果。
勻出5分鐘,“下午茶專屬時間”快樂拉滿
“要不要嘗嘗我帶的?”“美味!”……采訪中,記者看到,分享的快樂在高年級學生之間照樣流行。“孩子終究是孩子,開心快樂全寫在臉上。”在七(5)班班主任董翠菊看來,下午茶除了能解決高年級學生的課間能量補給問題,也是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
“這個點,中午吃的東西已經消耗殆盡了,補充點能量正好可以撐到放學。”七(5)班學生葉佳語告訴記者,每天下午最期待的就是“下午茶專屬時間”了,雖然只有短短5分鐘,但這5分鐘時間無疑是最有效、最快樂的“加油時刻”。
“別看只有短短的5分鐘,其實對于學校管理來說,要勻出這點時間,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松教院附校副校長呂大為說,從“5+2”課后服務實行下來的情況看,低年級學生基本上4時半就離校了,高年級的學生選擇留校參加課后服務的居多,第三課后服務時段結束近6時。鑒于此,學校結合家長和學生的意見,在六七年級試行下午茶。如此一來,既要留出5分鐘下午茶時間,又不能影響其他低年級學生上課。學校的做法是將下午3時半之前的課統一往前挪5分鐘,下午茶時段的用餐規范及紀律由當堂老師負責。
項目化驅動,“能量加油站”成學習大本營
提及下午茶,不僅孩子需要、家長贊同,老師們也表示,“中午11時多吃午餐,下午三四時確實會餓”。但實際情況是,很少有學校敢于大張旗鼓地為學生安排下午茶,一則涉及經費問題,二則擔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松教院附校的做法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家長為孩子準備食物,學校負責把關和管理。去年10月,下午茶上線前,學校推出了《下午茶正當時》項目化探究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組隊獻計獻策。同學們從下午茶選品標準、攜帶辦法、食用規范等方面著手,展開調查與討論。有的小組制作了調查問卷,廣泛征集同學意見;有的小組前往超市選品;還有的小組重點從自制角度征詢家長的意見。
“讓學生參與到下午茶方案的決策與制定中來,有利于引導他們在思考探索中學會解決問題,在變化發展中獲取生活經驗,汲取成長的能量。”松教院附校校長樊裔華介紹,“如何基于健康需要和現實需求來選擇合適的下午茶食品”,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很有講究。學生們在設計方案時,需綜合考量個體熱量差異、營養均衡等科學參數,同步協調不同個體間需求的多樣性。眼下,隨著天氣轉熱,下午茶清單優化更新也已提上日程。
記者:王梅 壽怡杰
編輯:桂可欣 周加姚
審核:周樣波 臧昳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