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唐教坊曲,是詞牌名稱之一,又名《南柯子》、《春宵曲》、《風蝶令》、《望秦川》、《水晶簾》、《碧窗夢》、《十愛詞》、《恨春宵》?!督饖Y集》入"仙呂宮",廿六字,三平韻。例用對句起。宋人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謂之"雙調"。首二句對偶,與平起五律頸聯相同。唐人另有《南歌子詞》,單調廿字,平韻,即五絕,與此調不同。
南歌子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體始于晚唐溫庭筠,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韻。雙調平韻體始于五代毛熙震,五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雙調仄韻見《樂府雅詞》。是用入聲韻替平聲韻,其他無變化。欽定詞譜共收錄717闕。
一、例詞(平韻):
《南歌子》
宋代:毛熙震
惹恨還添恨,牽腸即斷腸。凝情不語一枝芳,獨映畫簾閒立、繡衣香。
暗想為云女,應憐傅粉郎。晚來輕步出閨房。髻慢釵橫無力、縱倡狂。
例詞(三仄韻)
《南歌子》
宋代:石孝友
春汪梅紅小,山寒嵐翠薄。斜風吹雨入簾幕,夢覺西樓、嗚咽數聲角。
歌酒工夫懶,別離情緒惡。舞衫寬盡不堪著,若比那回、相見更消削。
二、詞譜【欽定詞譜】
【中中平中仄,平平中仄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三、詞牌特點和要求:
1、本調五十二字,前后闋相同,起二句為五言對句;首句仄起仄收,次句平起平韻,與平起之五言律詩頷聯無異。上下片首句五字句例用對偶。
2、第三句七字,為平起平韻之七言句,故第一三字可平可仄。
3、末句九字,句法上二下七為主,與﹝相見歡﹞末句相同。萬氏【詞律】云:「兩結,語氣可上六下三,亦可上四下五?!谷唤K以上二下七為順。如本詞前后闋末句下七字,蓋現成唐詩句,只是句頭加兩字也,豈可割裂耶!
當然,上下結九字句的句式用法還存在以下三種方式:
(1)一氣呵成,不斷句。
(2)句式:上六下三
(3)句式:上四下五
南歌子九字句使用上六下三句式時,要注意第六七字之間的情感起伏問題,也就是說這兩字雖然都是用仄聲,但要注意上、去、入聯合使用。
龍榆生先生概論:
南歌子前后闕并以兩個五言對句和一個七言、一個九言單句組成,由舒徐漸趨急促,末多兩字,顯得搖曳生姿,有余音裊裊、纏綿不盡之致,整體屬于音節流美型。
而在整體上看,南歌子就是在五、七言近體詩的基礎上再加變化,藉以增加它的聲情之美的。其中,加上一兩個對稱的句子(這里指上下片的起句),這就使參差和整齊取得一種調劑,而使它們的聲容態度趨于流麗諧婉。
四、歷代名家作品欣賞:
南歌子其一(唐·溫庭筠)
手里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南歌子其一(唐·張泌)
柳色遮樓暗,桐花落砌香。畫堂開處遠風涼,高卷水精簾額,襯斜陽。
南歌子(唐·李煜)
云鬢裁新綠,霞衣曳曉紅。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鸞飛鏡,回身燕□空。莫翻紅袖過簾櫳,怕被楊花勾引嫁東風。
南歌子正月二十八日定空寺賞梅(宋·毛滂)
暮霰寒依樹,嬌云冷傍人。江南誰寄一枝春。何似瓏璁十里、更無塵。
雨萼胭脂淡,香須蝶子輕。碧山歸路小橋橫。誰見暗香今夜、月朧明。
南歌子(宋·王炎)
天末家何許,津頭客未歸。柳梢綠暗早鶯啼。蝴蝶不知春去、繞園飛。
選勝多游冶,當壚有麗姝。青翰載酒泛晴暉。不忍十分寥落、負花時。
南歌子(宋·史達祖)
采綠隨雙槳,看山藉一筇。關南桃樹幾番紅。昨夜詩情頻在、雨聲中。
花徑無云隔,苔垣只夢通。舊歡一餉可過從。試覓鴛鴦新杏、簡春風。
南歌子是日微雨,過午而霽,晚遂月出,次劉無言韻(宋·葉夢得)
雨惜山容斂,云矜棹影開。忽看霽色射林隈。為問湖亭清影、為誰來。
盡洗歸時路,重傾醉后杯。未應霜雪遽相催。留得佳期猶在、共徘徊。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宋·蘇軾)
海上乘槎侶,仙人萼綠華。飛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
雷輥夫差國,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寫取馀聲、歸向水仙誇。
南歌子新開池,戲作(宋·辛棄疾)
散發披襟處,浮瓜沈李時。涓涓流水細侵階。鑿個池兒,喚個月兒來。
畫棟頻搖動,紅葵盡倒開。斗勻紅粉照香腮。有個人人,把做鏡兒猜。
南歌子其二(宋·陳三聘)
煙樹觀前浦,風蘋聽遠洲。等閑來上水邊樓。悵望天涯、何處有歸舟。
香斷燈花夜,歌停扇影秋。欲緘尺素說離愁。不見雙魚、空有大江流。
*本文綜合來源于網絡,編輯:拾一
更多詳情請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