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為什么孩子不想聽也不肯說?
梳理作者介紹的案例,孩子不想聽也不肯說的原因可以歸類為五個:
第一,父母常常否定和忽視孩子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向父母講述不開心的事情時,為了讓孩子盡快擺脫不好的感受,父母會說“不要緊”“沒關系”“別想了”這些話。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這都是父母在否定他們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遭到否認或忽視時,不管父母的態度有多好,孩子只會更加難過,他們甚至還會感到憤怒,覺得父母根本不懂自己。
第二個原因,父母太喜歡提建議、講大道理,甚至是直接上手包辦。
當孩子跟你說什么,你都要批評他,立馬制定出更多的規則。那孩子的回應也可想而知:“早知道我就不告訴你了。”或者是:“我說什么你都有一堆道理等著我,我以后再也不要跟你說學校的事情了。”
第三個原因是,當孩子不能合作時,父母處理的方式往往簡單粗暴,強迫孩子配合。
孩子忽視父母的話,不肯合作,就容易惹怒父母。這時候不少父母就會指責辱罵孩子,還會威脅命令孩子。
這些指責、威脅的話有用嗎?有的孩子可能當下會配合,你推一下,他動一下,有的孩子甚至配合都不想配合,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甚至是故意搗亂。用父母的話來說就是孩子更“皮”了,但其實這是孩子將內心的抗拒表現出來了。
你可能會說,那我就給他點教訓,讓他長長記性。而這恰恰是孩子不想聽也不想說的第四個原因,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想到的辦法只有懲罰。
懲罰會奏效嗎?
事實上,很難奏效。通常父母懲罰孩子之后,孩子的反應有以下幾種:
第一,孩子覺得你說的話太討厭了,他要想辦法報復你。
第二,孩子覺得被你抓住簡直太倒霉了,以后只能更加小心。
第三,孩子把你說他的話都聽進去了,進而開始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真的不行,產生自我否定、自卑的心理。
第四,受到的懲罰會減輕孩子對錯誤行為的內疚感,他們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于是心安理得地重復自己的錯誤。
最重要的是,孩子學會了父母的方法,父母用不講理的方法跟孩子溝通,孩子也學會用不講理的方法跟你溝通。
懲罰沒有用,那表揚有用嗎?有時候你會發現,表揚了孩子,他還是不想溝通。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也是孩子不想聽不肯說的第五個原因,當孩子需要鼓勵時,父母的表揚方式不對。
父母使用的是“評價式表揚”,像“聰明”“厲害”“優秀”這一類詞,都是給人一個評價,下一個定論。這類表揚往往會讓被表揚的人產生懷疑:“我明明畫得不怎么樣,他是不是在撒謊?”或者是讓被表揚的人關注到自己的弱點:“開玩笑吧,我明明上次才85分呢,哪里聰明了。”還會給被表揚的人帶來壓力:“我這次偶然考好了,就得到了表揚,那之后要是又考不好呢,是不是就是愚蠢了?”如此一來,自然就會出現父母越表揚,孩子越拒絕的情況。
這五個原因就像五個雷區,父母踩中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和孩子溝通的大門就逐漸關閉了。
那父母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肯聽又肯說呢?
作者的建議可以總結為一套包含四個步驟的方案,即接納-梳理-執行-贊揚:
第一步是,積極傾聽,接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跟你說事情時,你需要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
當孩子說的時候,你需要用簡單的詞語回應孩子,“哦”“啊”“是吧”,這樣簡單的詞,就能讓孩子知道你在認真傾聽,鼓勵他們表達面臨的困境。
父母還可以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比如:“軒軒不跟你玩讓你很生氣吧?”
在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父母不要評論孩子的情緒是對是錯,因為你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都有各自真實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因此你不能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不否定孩子的感受,也不代表總是說“你做得對”。事實上孩子也不需要父母認同,他們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
當孩子說出問題,你又沒辦法讓他們立即和好,那你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幫助他們。他們雖然知道這不是真的,但也能讓自己感覺好多了。
感受是第一位的,接納孩子感受,把孩子情緒處理好了,就到了第二步,幫助孩子梳理想法,找到問題的關鍵。
當孩子的情緒平靜之后,你可以嘗試這樣做:
首先,你可以總結孩子的觀點。如果孩子表示認可,那說明你找到了問題的關鍵。
接著,你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接下來就是第三步,找到解決的方法。
關于這一步,作者建議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寫下所有的想法。
為什么要寫下來呢?因為寫下來就代表著認真對待,孩子會感覺受到了重視。
孩子可能會天馬行空地提很多想法。在孩子說想法的時候不要評論,寫下來就夠了。因為當你說出“這個主意不好”的時候,整個過程就前功盡棄了。而且,站在孩子的角度,當他們發現再離譜的建議都能被你寫下來的時候,他會覺得太有成就感了,也更愿意合作。
全部寫下來之后,父母再和孩子一起逐一分析這些方法,說出哪些是大家認為都能接受的,哪些不能,直到雙方達成共識,找到一個可執行的解決辦法為止。
計劃列好要開始執行了,就到了第四步,父母給孩子及時肯定和夸獎,進一步放手讓孩子自立。
那么如何才能正確地夸獎孩子呢?那就是不要再用“評價式表揚”了,而要用“描述式表揚”,也就是描述已經發生的事實和進展。
在這里,作者建議父母還可以再用一個詞來總結一下,比如“你們輪流玩游戲,誰都沒有鬧脾氣,這就是’友好協商’。告訴孩子一個他以前不知道的詞,能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個新的認識。
你可能會說,孩子實在沒有可以讓我夸獎的點怎么辦?作者建議你可以換一個角度,孩子跟之前相比是不是有變化了呢?他是不是正開始嘗試做一些改變呢?這時候,你可以指出孩子完成的進度,鼓勵孩子繼續努力。
當這套接納-梳理-執行-贊揚四步驟執行得越來越好之后,父母可以將這套模板放在更多的事情上,讓孩子自己梳理問題,制定執行步驟,鼓勵孩子更自立。
最后作者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父母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
父母也需要關注自己的情緒。家庭教育確實是一個高壓力的工作,孩子也確實會激怒父母,父母有情緒是正常的。為人父母的智慧就在于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憤怒,釋放自己的情緒,同時又不傷害到孩子。
那么,父母該怎么處理自己的情緒呢?
首先,你在生氣時可以明確地說出自己不喜歡的,以及這種行為給你帶來的影響和你的感受。比如,父母可以這樣說:“我上了一天班很累,想要休息一下,但是你的音樂聲音很大,我沒有辦法休息。”
接著,你可以再加上你想要怎么樣。“我希望你調低音樂的音量。”
作者的這一套說辭里,始終是用“我”開頭的。用“我”開頭這種說法方式往往帶著邀請,傳達出“我遇到了一個問題,我需要你幫忙”的姿態。
有時候你太氣憤了,很想要上手打孩子,怎么辦呢?作者也給出了一個幽默的解決方法,叫做“讓孩子快去逃命”。當你實在生氣得不行時,給孩子一個逃命的機會,而不是真的去打他。
當然,很多父母可能一時無法保持冷靜,而是打了孩子,作者認為也可以彌補。當你的情緒好了一些之后,可以把孩子叫過來,說想跟他認真談一談。這時候你可以說:“咱們能不能想一個辦法以后盡量的少發生這樣的事,你有什么建議嗎?”這樣就又回到了接納-梳理-執行-贊揚這個步驟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