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風暴撼動德國:極右翼崛起背后的政治失序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地震撕裂了德國的天空。益普索最新民調顯示,被憲法保衛局列為“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以25%支持率首次登頂,而執政聯盟核心基民盟/基社盟(CDU/CSU)暴跌至24%。距離默茨接任總理僅剩兩周,這場民意海嘯不僅沖擊著“紅黑聯盟”組閣談判,更將德國政治推入二戰后最危險的十字路口。
▎政策承諾的坍塌:默茨的信任危機
“首日驅逐非法移民”“債務剎車不可動搖”——三個月前默茨的競選口號猶在耳畔。如今,與社民黨達成的組閣協議中,這兩大核心承諾已面目全非。德國電視二臺調查顯示,76%選民認為這是赤裸裸的“政治欺詐”,直接導致聯盟黨支持率單周暴跌5%。曾在難民危機中立場強硬的基民盟,如今在移民政策上向社民黨全面妥協,甚至同意修改基本法突破債務上限。這種180度急轉彎,讓默茨的個人信任度跌至28%(Forsa數據),比三年前競選時蒸發近40%。
政治學者施耐德指出:“默茨正在重復社民黨的錯誤——2017年舒爾茨因政策搖擺失去百萬選票,如今歷史在更高量級上重演。”諷刺的是,默茨2017年競選時曾誓言“讓選擇黨支持率減半”,現實卻是該黨在本次聯邦選舉中斬獲20.8%選票,較上屆翻倍。
▎極右翼的完美風暴:經濟焦慮與文化撕裂
選擇黨的崛起絕非偶然。2023年德國GDP萎縮0.3%,實際工資下降1.2%,而能源價格暴漲讓600萬家庭陷入“取暖貧困”。在薩克森州工廠流水線旁,焊工托馬斯告訴《明鏡周刊》:“我的稅后月薪比五年前少了230歐元,而社區里的難民中心擴建了三次。”這種經濟剝奪感,與穆斯林人口占比攀升至8.7%(2023年普查)帶來的文化焦慮共振,使得55%民眾認為“德國特性正在消失”(貝塔斯曼基金會數據)。
魏德爾精準抓住這些痛點。她將能源危機歸咎于“綠黨的天真環保主義”,把通脹解釋為“歐盟的過度擴張”,每場演講必提“德國優先”。這種簡單化的敘事,在制造業空心化的魯爾區尤其奏效——該地區選擇黨支持率從2019年的9%飆升至31%。
▎歐洲極右浪潮的德國樣本
當法國國民聯盟支持率穩定在28%,意大利兄弟黨主導右翼聯盟執政時,德國選擇黨的突破更具象征意義。這個背負納粹歷史包袱的國家,極右勢力首次突破“政治禁忌天花板”。柏林自由大學研究顯示,18-24歲群體中對選擇黨的支持率達到19%,較五年前提升12個百分點。年輕選民穆勒在社交媒體寫道:“傳統政黨只會談論氣候中和與性別代詞,誰來關心我們的房租和飯碗?”
這種代際裂痕在政策層面顯露無疑。聯盟黨與社民黨計劃推出的“代際公平基金”,試圖通過借貸240億歐元投資教育、養老,卻被《南德意志報》批評為“用子孫錢買選票的魔術”。相比之下,選擇黨“停止對烏軍援”“退出歐元區”的激進主張,反而被部分選民視為打破僵局的“政治手術刀”。
▎民主制度的壓力測試
擺在默茨面前的,是堪比科爾時代的治理難題。組閣協議中預留的“移民緊急狀態條款”,試圖在憲法框架內賦予政府更強驅逐權,但法律專家警告這可能引發違憲訴訟。而選擇黨在梅前州等地嘗試與地方政黨合作組建“影子政府”,正逐步突破“政治隔離”防線。
歷史的幽靈在徘徊。1990年兩德統一時,東德地區選擇黨支持率不足1%,如今這個數字是34%。當德累斯頓圣母教堂的鐘聲第79次為二戰結束而鳴時,德國人不得不思考:當共識政治瓦解,是堅守《基本法》的剛性原則,還是向民粹壓力低頭?
“我們正在見證魏瑪共和國的困境重現嗎?”政治學家沃爾夫在《時代周報》撰文發問。此刻的民調數字既是警報,也是契機——德國或許需要一場真正的政治重構,而不是在傳統左右光譜上繼續蹣跚。
#德國選擇黨逆襲 #默茨信任危機 #極右翼崛起 #歐洲政治右轉 #德國經濟困局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極右勢力崛起是暫時現象還是長期趨勢?德國政治將向左還是向右調整?)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