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2022-2025年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如有新動態,望提醒博主。
有人說,美國總統就如同全球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攬政策于一身、一舉一動都可能引起市場天翻地覆。
但2025年4月9日凌晨,一條發布于Truth Social的短短動態,卻讓這個“定海神針”的力量顯得過于敏銳而危險。
特朗普的一句“買入美股”,四小時后緊跟著宣布暫停對部分國家的關稅。
可這一戲劇性舉動不僅讓美股錄得自2008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12%,還助推其自身旗下公司股價暴漲200%。
隨之而起的質疑聲席卷而來:這是總統憑借職務便利進行的操控嗎?資本的紛紛涌入背后,又潛藏了怎樣的玄機?
若最終證實特朗普濫用職權,他不僅會卷入政治彈劾風暴,還將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因涉及市場操縱而走向下臺的總統。
一、一場精準的“政策-市場”共振
2025年4月9日01:15,特朗普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Truth Social上發出一則讓人驚訝的短帖:“現在是買入美股最佳時機!”
更令人玩味的是,他還附上了自家“特朗普媒體科技集團”的股票代碼。
瞬間這條動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圈子里炸開了鍋。
克里華爾街的交易員稱:“總統親自下場喊話,這可比大鱷喊單還要可怕。”
同日04:30,白宮內部會議悄然召開,會議議題正是關稅政策的調整,卻并未對外界公開。
接下來一個多小時,市場并無顯著波動,但能從期權交易數據中嗅到微妙的變化:押注美股大幅上漲的看漲期權交易量暴增300%。
不少懷疑的聲音說,這里面或許有關鍵人物在提前布局?
當天13:30,白宮終于對外發布通告,宣布對未采取報復性關稅的國家暫停征稅90天,給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美股聞訊瞬間拉升,納斯達克指數創下07-08金融風暴以來不可思議的單日漲幅記錄,達到12%。
特斯拉等科技板塊狂飆,部分熱門中概股亦強勢反彈。
到收盤時,特朗普媒體科技集團股價漲幅22.67%,一夜之間相當于給特朗普個人賬戶帶來4.15億美元的浮盈。
另外此前已經沉寂了好幾天的SPDR標普500 ETF也勁漲10.5%,各類指數集體飄紅。
更令人驚嘆的是,外界從交易所數據中發現:在政策公布前一個小時,大量短期看漲期權涌現,這預示有人或早已知曉白宮將發布利好,趕在消息公開前搶先卡位。
如果有人在關鍵時刻重倉布局,憑借這波反轉至少能獲利數倍以上。
有報告指出,特朗普家族與其密友群體的持倉規模驚人,僅當天的浮動盈利就有望超過300億美元,是一般大型投資基金的數倍規模。
于是民主黨議員亞當·希夫就此公開指責:“總統身邊有人掌握了尚未公開的政策文件,這足以構成內幕交易。”
二、總統特權與市場操縱的邊界
針對上述種種質疑,首當其沖便是美國證券法對內幕交易與市場操縱的嚴格規定。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這方面的法律基礎相當深厚,規定任何利用未公開信息進行下單交易,又或者刻意捏造或散布影響市場情緒的虛假信號,均可能被追究刑事或民事責任。
雖然總統在部分行政領域享有一定的豁免權,但此前多位法律學者都指出:證券欺詐并不在豁免范疇之列。
前白宮倫理律師理查德·佩恩特就尖銳評論:“特朗普這種‘喊單+政策落地’配合,和他2017年在推特上提振市場時看似雷同,但這次嚴重得多,因為直接牽扯到了具體關稅調整決策。若證明他本人知曉內部信息并下令推動交易,幾乎可以定性為市場操縱。”
在此法律框架下,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美國憲法關于罷免總統的機制。
憲法第25條修正案更多涉及總統無法履行職責時的繼任流程,而真正可能將特朗普彈劾下臺的程序,仍是眾議院提出指控條款后,再由參議院經三分之二多數票決定是否定罪。
民主黨方面已經取得相當數量的眾議院議員聯署,指控特朗普“濫用職權、擾亂經濟秩序”,試圖以快速程序繞過漫長的辯論。
相對的,共和黨團隊強力反擊,稱這不過是“政治獵巫”的翻版,為明年的選舉鋪路。
三、總統經濟丑聞的“彈劾密碼”
縱觀美國歷史,以經濟問題為由而險些被彈劾乃至最終下臺的總統并不常見。
通常情況下,彈劾焦點往往集中于政治丑聞或道德層面。
比如1868年的安德魯·約翰遜,因違反《任期法案》而被眾院彈劾審理,最終在參議院僅一票之差脫罪。
在他身上爭議的焦點更多是政治權力越權,而非經濟層面的操作。
再看1974年尼克松的“水門事件”,此案最為世人熟知。
它雖不涉及直接金融交易,但核心問題在于濫用行政手段掩蓋真相,這也跟當下特朗普事件有幾分相似:如果白宮高層或特朗普自己有意對內部關稅調整做“提前打算”,并讓外界毫不知情,就構成了類似“隱瞞真相”的情節。
現如今特朗普的這場風暴,更特殊之處在于:社交媒體鏈證據或交易數據的存在,使得調查路徑十分清晰。
同時美國政壇已極化到某種程度,黨派博弈中的任何舉動都可能被放大。
而資源與權力的交織,讓這場風暴走向變得難以預測。
四、中美媒體的敘事分化與國際聚焦
美國的媒體爭奪一向激烈,這次也不例外。
保守派媒體如Fox News,立場一致地聲援特朗普,強調他為“穩定市場”“提振民眾信心”大聲疾呼,轉而批評民主黨過度政治化,“把經濟武器化用來打擊對手”。
與其針鋒相對,自由派媒體CNN則是連續發出調查專欄,如《總統的股票代碼陷阱》《白宮與華爾街的旋轉門》,質疑特朗普家族在這波行情里獲利甚巨,暗示存在灰色操作地帶。
對于特朗普的市場操作,國內一些評論員認為這是“美國內部政治的激烈博弈在資本層面滲透”的新例證。
英國BBC的角度更偏向警示:過度民粹與金融投機相結合,將沖擊美國傳統政治體制的根基。
路透社也在跟進報道中頻繁提及全球資本對美國政策可信度的擔憂,資本外流或金融動蕩的陰影在隱隱浮現。
結語
當總統成為“股神”,究竟是制度腐敗的冰山一角,還是政治對手放大的見縫插針?
回顧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看到了社交媒體時代的強大放大器作用,也看到了利益與權力之間脆弱而危險的平衡。
權力與資本聯合登場時,民眾的信任往往最先付出代價。
或許歷史不會簡單重演,但這種“權力與資本”的雙重增幅讓我們必須關注:如果最高職務與個人財富增長總在同一軌道進行,會否透支整個國家體制的公信力?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于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