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清明回老家祭祖。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望著村口那幾條多年前做夢都曾想修的水泥路,現已基本完工了,平坦而整潔。然而,這幾條路的到來似乎也帶走了些什么。生產隊里那些曾經熟悉的面孔,青壯年常年在外謀生,一年不見人影,年老者日益凋零。
記憶中,這幾條路未曾修建時,每逢下雨,路上泥濘不堪,孩子們上學都要小心翼翼地在石頭、磚頭上跳躍著,越過水坑和泥巴。而現在,道路暢通無阻,卻少了那份泥濘中的樂趣。想從前,生產隊的老人們常三五成群站在打谷場上或適宜的樹蔭下聊天,孩子們則在一旁追逐嬉戲,那場景曾多少次午夜夢回,可眼前只剩下一片寂靜。
曾經人來人往、最熱鬧的水塘邊,麻石條搭起的洗衣跳臺不見了蹤影。那些石板曾被女人們的棒槌敲打得分外光亮,陪伴著他們無數個清晨與黃昏。如今它們流落何方呢?是否還記得曾經被無數雙粗糙的手掌撫摸的溫度?水塘邊的青石板上,母親、嬸嬸們捶打衣物時的節奏,和她們聊家常時的歡聲笑語似乎還在空中回蕩。
稻谷場上及附近小塘邊的老水井旁,曾經算是東方、大屋兩個生產隊里最熱鬧的地方。天還未大亮,一些鄰居們就提著水桶去水井旁排隊打水,互相問候,交流著一天的生產計劃。如今稻谷場已被改造成了菜園子,種滿了各種蔬菜,卻少了人聲鼎沸的熱鬧。水井似乎也很落寞,孤零零佇立那里,再也看不到排隊挑水的生活氣息,聽不到水桶碰撞井壁的哐當聲。
記憶里,中午或傍晚時分,很多人家都會端著飯碗聚在門口空場上,孩子們嬉鬧,大人們閑談,飯菜的香氣相交相容,構成了最真實的鄉村畫卷。那時的鄰里關系親密無間,哪家做了好吃的,總會分享給周邊的鄰居。如今,這樣的場景再也看不到了。生產隊里的長輩們漸漸離開了,年輕人也都奔赴各自的城市發展,只留下少部分空巢老人。
我們也不是當初年少的模樣。曾經在稻田里捉泥鰍黃鱔、在水塘邊摸魚、在稻谷場上追逐打鬧的少年,如今散落在各個城市的角角落落,為了生活奔波忙碌。這次回到家鄉,面對一些陌生的面孔和漸漸陌生的環境,總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慨。
老屋東面的大塘與嬉子湖濕地僅一圩埂之隔,濕地上野趣橫生。春來水暖,野鴨三五成群地掠過湖面,水中各種知名不知名的水鳥悠閑的覓著食物來回不停地走動,幾頭水牛慢悠悠地啃著草場中的嫩草,尾巴甩出悠美的弧線。湖草灘上星星點點的野花隨風搖曳,紫的雞根子、黃的蒲公英與不知名的藍瓣小花及成片綠油油的湖草,織成天然錦毯。垂釣者靜坐水邊,魚竿在粼粼波光中劃出銀線,驚得浮萍微微顫動。這方原生態水土始終保持著鄉野最本真的呼吸。
路通了,家鄉與外面的世界連接更加緊密,但曾經的熱鬧與溫情卻漸行漸遠。時代在進步,生活在改善,但我們失去的那些簡單而真實的快樂,卻再也無法找回。或許這就是發展的代價,是傳統與現代難以調和的矛盾。
如今水泥路通了,人卻散了。野鴨、大雁依舊年復一年在湖邊過冬,水牛也仍慢嚼著青草。垂釣者的竿影斜映波光,野花湖草在風中輕搖。這片土地除了自然野趣,留下我們年少的痕跡已經不多了,就如一首動聽的鄉謠,漸行漸遠。
圖文作者:許元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