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自噬在慢性壓力過程中調控大腦情緒反應的動態機制
浙江大學崔一卉課題組于2025年4月9日在《Nature》發表研究,揭示了壓力對大腦自噬功能的雙向調控。急性壓力激活外側韁核(LHb)的自噬水平,而慢性壓力則抑制自噬,導致抑郁行為的發生。該研究表明,自噬功能失調在壓力誘導抑郁中起關鍵作用,并提出通過激活LHb自噬作為快速抗抑郁的新策略。研究進一步指出,LHb自噬是多種抗抑郁藥物的共同靶點,其缺失會削弱抗抑郁效果。
科學家讓老鼠看黑客帝國、星球大戰,首次繪出迄今最大大腦地圖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MICRONS團隊通過讓基因改造的小鼠觀看電影片段,并結合雙光子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技術,成功繪制了一張前所未有的鼠腦“功能性連接組”3D地圖。盡管取得了重大突破,該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如地圖并非100%完整,AI生成的圖像需要大量人工校對,以及繪制范圍僅限小鼠視覺皮層的一小部分。目前的成就為理解大腦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但全面解構整個小鼠大腦甚至人腦仍需長期努力。
國產PCSK9 siRNA新藥獲批臨床
2025年4月11日,鼎新基因宣布其研發的新藥DNV001注射液獲得中國國家藥監局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該藥物用于治療血脂異常,并通過靶向肝臟細胞中的PCSK9 mRNA來降低LDL-C水平。然而,該新聞強調了PCSK9過表達會導致LDL-C升高,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一問題長期困擾著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盡管DNV001具有潛力,但仍需注意可能的安全性和療效方面的問題,以確保其在臨床應用中的可靠性。
斯坦福大學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創建大腦的“數字孿生體”
斯坦福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AI模型,用于模擬小鼠視覺皮層的反應。然而,這項技術可能引發倫理和隱私問題,尤其是隨著計劃擴展到靈長類動物及人腦。模擬的精準性和實驗效率雖有助于神經研究,但對其在更高級認知能力動物上的應用需謹慎。部分人擔憂該技術或被用于未經同意的實驗,或在倫理不完善情況下推進過快。此外,如何管理大量數據以及確保其安全性也是潛在挑戰。
Nature子刊:葛均波院士團隊揭示腸道菌群通過膽汁酸調控血小板活化和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
2025年4月11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腸道菌群-膽汁酸-TGR5信號軸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影響。研究發現,CAD患者中脫氧膽酸水平降低,抑制了血小板過度反應與血栓形成。這項研究提出,通過靶向腸道微生物群或改變膽汁酸代謝可能成為治療相關血栓形成的潛在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