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圖片
據考證,碑是指刻著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的石頭。本很平常,但國人有將“樹碑”和“立傳”合為一體,流傳后世的傳統。于是,立碑的風俗從古至今便經久不衰,神州大地碑石隨處可見。功高蓋世、聲聞朝野的偉人名人立碑,躬耕田野、平凡一生的村夫野老也立碑。因其多,人們習以為常,不足為怪。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從古至今竟有那么兩塊碑中奇品,很值得人玩味。這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和某某地的“荒唐碑”。
武氏的“無字碑”位于乾縣梁山乾陵,高七米多,寬兩米,厚一米多,碑額雕有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首,可謂壯觀。據史料記載,該碑初立時未銘一字,故人稱“無字碑”。立碑而無字,開歷史先河。關于“無字碑”,后人眾說紛紜,但多數人還是肯定武則天在歷史上的功績。
圖片
武則天像
據《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原為唐太宗的才人,通文史,善詩賦,多權謀,選賢才,委重任,能納諫,大有太宗風度。李治為太子時就和武則天眉目傳情,秋波暗送。李治即位后,王皇后為了離間蕭淑妃之寵,迎回了入感業寺為尼的武則天。武氏憑著機巧,被高宗李治立為皇后,后又毒死太子,廢除中宗、睿宗,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勸農桑,薄賦斂,息干戈,省勞役,使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單人口就從380萬戶猛增到615萬戶。
圖片
武則天以嬌嬌女兒之身,如日月當空,在位16年,實際統治中國半個世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女皇帝卻只樹碑而未立傳,究竟是因為功高而無字能表述,還是想把千秋功過留與后人評說,我們不得而知。
另一塊奇碑是某某地的“荒唐碑”。據2000年5月29日《報刊文摘》披露,某某省某某縣,有一塊新立的石碑,碑上刻有“×長植樹碑”字樣,落款是“某兩個重要的單位,(此處省去十五個字,恕未公布名稱)”。原來當地有人聽說某副×長要來本縣植樹,便立了此碑。結果碑立好了,但有關領導卻沒有來,這塊“超前”樹立的石碑被當地群眾譏笑為“荒唐碑”。
圖片
不說武則天的文韜武略,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她就是一個“大名人”,不但可以樹碑,而且完全有資格立傳,但她卻只樹碑而不立傳。無論她不立傳的最初動機是什么,但對政績的淡然應是肯定的。一個副×長栽樹是應該的,如果栽了樹,樹碑立傳似乎情有可原,也能將就著說得過去。但未栽樹卻先樹碑立傳,這大概是一大創舉。其作用至少有二:一可顯示某副×長之政績“永世留芳”;二可與某副×長“溝通感情”,為日后自己的升遷鋪好路。如此看來,此碑可謂功高蓋世矣。但如此“政績”,與民何惠?與國何益?
老百姓不是不要講政績,而是應該大講特講政績,但這政績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大改數字編造政績,搖唇鼓舌吹出實績,更不能沒干實事先樹石碑。衡量政績的標準只有一條,那就是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心中有一桿秤,只要真正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為人民辦實事,為人民辦好事,人民自然就會在心中為你樹起一塊豐碑,何須“費盡心血”樹“荒唐碑”?
圖片
王華旭,西安市鄠邑區人。中學畢業后回鄉務農,1977年冬考試入學,從醫數年獲主治醫師職稱。后又在鄉、縣、市機關供職。退休后任陜西省南泥灣精神研究會特邀研究員、陜西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會顧問、西安市象棋協會會長。出版有《往事如風》、《遠方有約》(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風花雨花千樹》等作品。
圖片
那時我們年少
曾把青春當作鮮衣怒馬
而今我們漸老
愿從容歲月依舊芳華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華旭-訥言”。如果您喜歡該作者的文章,歡迎在微信搜索“華旭-訥言”并關注,以便第一時間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