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跟中國的談判直接崩了,中企達爾文港的租約被一口回絕,澳大利亞還揚言要把港口收回去,這簽了99年的合同,愣是被“國家安全”這四個字給攪黃了,說好的契約精神呢?咋就說翻臉就翻臉?
中企花了幾億美金把破港變寶地,現在澳大利亞眼紅了,想搶回去?更別提背后美國那道影子,推波助瀾的味道誰都聞得出來,澳大利亞這算盤打的啥?是真覺得中國好欺負,還是急著給美國送投名狀?
文案|編輯:清
十年前,達爾文港還是個不起眼的地方,港口破舊,吞吐量低,北領地政府急著找人接盤,2015年,中國嵐橋集團站了出來,簽下99年租約,掏了4億多美元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造,港口設施翻新,碼頭效率提升,幾年時間,港口吞吐量從微不足道,躥到每年2600多萬噸。周邊物流、倉儲、服務業跟著紅火起來,當地就業崗位多了三倍,連漁民的生意都更好做了。嵐橋的投入讓這座偏遠港口成了北領地的經濟支柱,誰看了不說一句“干得漂亮”?
可好景不長,2025年,澳大利亞政府突然變了臉,揚言要收回港口,理由是“國家安全”,這事遠沒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簡單。合同簽的時候,清清楚楚沒提任何回購條款,現在政府卻說要“花錢買回來”,北領地財政部門甚至放話,準備拿錢把港口“贖回”,可合同里哪有這條路?更別提嵐橋這些年投入的資金和心血,港口從荒涼到繁榮,全是實打實的成績,政府這手操作,怎么看都像看上了港口的賺錢能力,想強行摘桃子。
事情的背后,不止是澳大利亞自己的主意,翻翻近幾年的新聞,美國的身影若隱若現,達爾文港邊上就有美軍基地,當年簽合同的時候,美國沒吱聲,也沒提什么安全問題,如今港口火了,美國卻開始不舒服了。從2016年起,就有消息說美國在背后施壓,勸澳大利亞撕毀合同,甚至還拋出甜頭,承諾幫著建什么戰略物資儲備點,說白了,這港口的繁榮,戳到了美國遏制中國影響力的神經,澳大利亞政府這一出,像是得了指令,忙不迭地配合。
達爾文港的事還沒完,另一邊,美國的關稅大棒又砸了下來,2025年初,美國宣布對全球鋼鋁產品加征25%關稅,連盟友都不放過,澳大利亞的鋼鋁產業直接中招,澳媒算了筆賬,這關稅一加,出口美國的鋼鐵成本大漲,利潤被削得七七八八。
更氣人的是,美國還搞了個“對等關稅”,不管你國家大小,一律按比例還擊,澳大利亞外長火冒三丈,公開抱怨美國不講義氣,可抱怨歸抱怨,政府卻沒膽量還手,總理阿爾巴尼斯站出來說,絕不會對美國搞報復性關稅,還得繼續當“好朋友”。
這事本來已經夠窩囊了,更讓人意外的是澳政府的下一步選擇,當時中國提出,大家可以一起應對美國的貿易霸凌,畢竟誰都不想被單方面薅羊毛,可澳大利亞副總理當場把這建議給否了,明確表態不會針對美國,這話一出,等于把路堵死了。澳大利亞寧可自己吃虧,也不愿意跟中國站在一條線上,商界急得直跺腳,工商業聯合會連夜發聲明,提醒政府跟中國合作才是正道,可政府像是鐵了心,擺出一副“挨打也得站直”的架勢。
關稅這事,表面看是經濟問題,實際上跟達爾文港的邏輯是一脈相承的,澳大利亞的反應,處處透著對美國的依賴,鋼鋁關稅讓澳企業叫苦連天,政府卻不敢吱聲,生怕得罪了老大哥,達爾文港這邊,眼看著中國企業干得風生水起,政府卻急著拆臺,理由還站不住腳。兩件事湊一塊,澳大利亞的心思暴露無遺:經濟上離不開中國,但政治上必須緊跟美國,哪怕犧牲點利益也在所不惜。
達爾文港的合同風波,帶來的影響遠不止一個港口,中澳貿易額一年3200億澳元,鐵礦石、農產品這些澳大利亞的命脈產業,全都指著中國市場,嵐橋集團把港口經營得紅紅火火,北領地的經濟跟著沾光。現在政府一拍腦門要撕合同,商界第一個坐不住,礦業巨頭開會討論對策,農業出口商集體上書,就連北領地商會都急了,公開信里直言:毀約等于自找麻煩,畢竟港口帶來的就業和商機是實實在在的,真要斷了這條路,當地經濟得倒退多少年?
更麻煩的是,撕毀合同還可能讓澳大利亞的國際名聲受損,合同這東西,是國際經貿的基石,嵐橋集團當年接手港口,是應北領地政府的邀請,雙方簽字畫押,程序合法。現在港口值錢了,就翻臉不認賬,這跟強盜邏輯有什么區別?今天能對中國企業下手,明天就能對其他國家耍賴,時間長了,誰還敢放心來澳大利亞投資?別忘了,澳大利亞的經濟命脈,靠的就是外資和出口,自己把信譽砸了,后果可不是鬧著玩的。
再說回關稅的事,澳大利亞的選擇同樣讓人捏把汗,美國加稅,澳企業受損,政府卻只敢在嘴上抱怨兩句,實際行動一點沒有。反過來,政府還變著法子拿中國說事,選舉前炒作“中國威脅”,轉移國內的不滿情緒,這招雖然短期能撈點政治資本,但長遠看,等于把經濟命脈往火坑里推,中澳關系一旦惡化,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天然氣這些大宗商品賣給誰去?美國可沒那么大的胃口接盤。
達爾文港和關稅這兩件事,歸根結底,反映了澳大利亞在中美博弈中的站位,政府把美國當靠山,覺得緊跟老大哥才有安全感。可問題是,美國的關稅大棒并沒留情面,照樣砸在澳大利亞身上,達爾文港這邊,美國的壓力,很明顯是想讓澳大利亞當馬前卒,配合圍堵中國的產業鏈,澳大利亞這么聽話,換來的卻不一定是甜頭,相反,惹惱了中國,實打實的經濟利益可能先沒了。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澳大利亞的邏輯其實不難猜,地緣政治上,它覺得自己離不開美國的保護傘,尤其是在亞太地區局勢緊張的時候,經濟上,雖然中國是最大買家,但政府似乎覺得,短期吃點虧無所謂,只要戰略上站對了隊就行。
可這算盤打得是不是太樂觀了?中國市場不是說斷就能斷的,商界和民眾的反對聲已經響成一片。達爾文港的就業、關稅的損失,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賬本,政府再這么一意孤行,恐怕連國內支持率都得跟著打折。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