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文娟
探源海洋,“華光礁一號”“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海南水下考古實證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尋蹤田野,史前洞穴考古、黎族傳統聚落考古……田野考古再現海南與中原文化的萬年交融。
走進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廳,入口處的水下考古下潛深度地標十分醒目:-100米,2010年,“中國水下考古第二期技術潛水培訓班”部分考古隊員的最大下潛深度;-470米,2018年,首次深海考古調查采集的第一件文物——青黃釉小口罐;-1003米,2018年,首次深海考古調查的最大深度;-1483米,2022年,南海西北陸坡發現兩處古代沉船。
展廳一角
數十年間,我國水下考古快速發展,逐步由近岸走向遠海,由淺水邁向深海。
2023年至202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合組隊,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開展了3個階段的深海考古調查,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
“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分為“探淵尋珍”“水府琳瑯”“巧繕煥新”三部分,共展出兩處沉船遺址出水文物408件(套),展覽面積近1000平方米。這是深海沉船遺址考古發掘過程、科技應用和成果的首次、全方位呈現。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說:“一號沉船的琺華器、二號沉船的烏木均是沉船考古的首次發現,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重要見證,為中國航海史、海洋貿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24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水下文物保護區名單。
“它有五只眼睛、兩只爪子,看起來像一尾長相奇特的魚。”有觀眾這么評價展廳內紅白相間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模型。模型不遠處的多媒體顯示屏中,海浪翻滾,天氣暗沉,“深海勇士”逐漸沉入水中開始作業。
辛禮學說:“‘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入水時靠自重下沉,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垂直向下,而是呈螺旋式。下潛需要40多分鐘,從進艙到出艙一般需要8至9個小時。”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發掘時,首次借助了包括“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無人潛水器(ROV)、多波束測深儀等深潛技術與裝備,充分體現了我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標志著我國深海考古科學與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載人潛水器還需要與工作母船配合完成工作。科考船‘探索一號’‘探索二號’是工作母船,提供了考古調查和打撈工作的平臺,船只配備動力定位系統,能夠在惡劣海況下穩定作業。”從最開始的岸上補給工作到進行培訓后參與華光礁一號沉船發掘,瓊海市博物館副館長何聲樂說,自己是個老水下考古人了,“水下考古首先要選在適合作業的時間開展工作,3月至6月最佳,夏秋季節臺風頻繁、冬季水溫較低,潮汐也會為下潛帶來一定的危險,海浪大的時候人在船上的位置會搖擺,有時候需要兩個人配合開展工作。”
在深海考古中,使用超短基線、長基線和慣性導航相結合的綜合定位技術,能夠提高定位精度,為后續發掘工作提供準確的位置信息。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調查時,考古隊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沉船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這一測繪基點,將成為今后開展水下考古、測繪、記錄、發掘的基準。
“由于埋藏環境和方式的不同,導致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的發掘方式不同,但發掘規則和原理是相同的,也需要布設虛擬探方并進行編號,淺海潛水員穿潛水服用鐵釬打探方,深海需要通過潛水器的長基線定位來確定虛擬探方位置。”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宋建忠介紹。在考古項目開始前,考古團隊會進行總體規劃,確定本潛次的具體目標后,載人潛水器按照計劃路線下潛,記錄水深、位置坐標等關鍵信息,進行遺址影像拍攝,對重要文物進行提取、編號,完成水下作業后,載人潛水器返回水面,將提取的文物、樣品等移交給接應人員妥善保管和處理。
在沒有先進技術設備的水下考古初始發展階段,當地漁民曾是考古隊的重要向導。
1995年,當時的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向國家文物局建議在南海諸島開展文物考古項目。之后不久,國家文物局將“中國南海諸島考古項目”列入中國水下考古“九五”重要項目規劃中,明確提出從1996年開始有計劃、分步驟地對南海諸島所屬的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進行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自此,海南省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對西沙群島所屬的島嶼、沙洲和礁盤開展了一系列的地面和水下考古調查。
1996年,當地漁民在西沙群島華光礁礁盤內發現一艘沉船。隨后,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工作研究室和海南省文物部門對該沉船遺址進行調查與試掘,定名為華光礁一號沉船,這是我國水下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獨立進行遠海水下考古工作。
“當年,水下考古隊找當地漁民征集線索,了解到我們在西沙的好多地點發現了文物,就請我們開船帶考古隊去找,漁民的方位感是很好的,定位很準確。”吳忠南,從16歲開始出海捕魚作業,見證了海南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曾參與華光礁一號、珊瑚島一號、金銀島一號等沉船遺址調查。工作多年,他已經和考古隊員變成了老朋友,隊員們親切地稱他為“亮哥”“阿亮船長”。
“我從1992年開始造漁船,當時主要是60、70多噸的木船。捕魚的時候在水下的洞穴里發現很多瓷器碎片,當時還沒意識到是文物。后來,考古隊委托當地漁民搜集西沙的文物點,我們發現很多地方都有文物,就各處采集碎片交給考古隊。”李獻忠,瓊海當地船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后來我們逐漸深度參與考古,考古隊會教我們怎么搜尋發現文物,通過和漁民的交流發現新的點,核實后把準確的線索提供給考古隊。”
海南島陸地面積約3.39萬平方公里,位于中國華南、西南陸地與海洋的接合部,四面環海,有黎、苗、漢、回多民族在此世代聚居。由于獨特的地理區位,海南文化內涵中既有海洋性因素,又有陸地性因素。
為適應海南考古發展需要,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人員主要來自當時的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后,在之前歷次考古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海南考古工作的現狀、特點,針對海南考古學文化序列、海南島海防設施、海南古代窯址、南海絲綢之路等相關課題研究,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重點調查和主動發掘。如東方榮村、三亞落筆洞、英墩、陵水石貢、蓮子灣和橋山等代表性史前時代遺址;瓊山珠崖嶺城址、舊州城址、澄邁福安窯址等歷史時期遺址。
這些發掘研究成果,鍛煉了考古隊伍,提高了考古工作水平,豐富了學術界對海南考古學文化內涵及其年代序列的認識,推進了針對海南歷史時期相關問題的探索。
成果雖豐,人才始終緊缺。之前,海南的考古力量分散于各博物館,既要承擔田野考古調查,又要兼顧水下文物保護,可謂捉襟見肘。
為更好推進考古事業發展,2024年1月,海南省編辦批復海南省博物館不再承擔文物調查、考古發掘等職責,不再加掛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牌子。同意設立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加掛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牌子。2024年9月27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正式揭牌,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的大力推動下,91個專項編制落地,標志著海南考古進入專業化、體系化發展新階段。
“像海南這樣體量的省份,為省級考古研究院配備91個編制,力度之大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宋建忠感慨,“作為海南省唯一有發掘資質的單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內設5個業務部門,主要負責海南的考古規劃、重大項目理論與技術研究;開展海南陸地及水下文物的調查、勘探、發掘、保護、研究;開展南海深海考古技術創新、出水文物研究展示等工作。”同時,研究院還負責開展考古成果的闡釋傳播、科技考古的研究與學科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等工作。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何國俊介紹,研究院自成立以來,配合基本建設工程、國家文物普查,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考古調查和搶救性發掘;為探討、完善海南考古學文化序列、海南島海防設施、南海絲綢之路等學術課題而進行專項重點調查和主動發掘。在主動考古、基建考古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為海南自貿港建設貢獻了考古力量。
溯源史前文明密碼。自2012年以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對海南島東南沿海區域進行重點調查和發掘,基本厘清了該區域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山大學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白沙南或河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發掘成果填補了海南島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又一空白,極大豐富了海南地區史前考古的遺址類型和文化內涵。和中央民族大學聯合開展昌江史前洞穴遺址考古調查,為研究海南古人類起源和舊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有力物證,解答“海南人從哪里來”的命題。
探明城市發展歷史。和中山大學合作,開展海口珠崖嶺城址考古發掘項目。宋建忠談道:“考古證明珠崖嶺城址是一座具有相當規模、功能齊備的唐代城址,為了解海南島唐代的行政設置、社會生活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情況提供了重要證據,為進一步研究漢代珠崖嶺郡址所在提供了珍貴線索,實證了海南與中原文化的千年交融。”
助力自貿港建設。完成“海南自貿港11個重點園區考古調查、勘探和文物影響評估項目”工作,系統掌握了園區內地上、地下文物資源現狀,為進一步文物保護利用提供了依據,有力保障了海南自貿港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
宋建忠表示,下一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以全新的手段和技術開展考古工作,持續圍繞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及其海域開展水下考古工作,推進白沙南或河流域舊石器考古,做好三亞落筆洞遺址考古發掘,將環海南島史前考古逐步向北部、西部地區擴展,以珠崖、儋耳城址考古為重點開展海南島古代城址專題考古,不斷構建完善海南考古學文化譜系和時空框架。
浩瀚南海,千帆競渡。
“海南是水下文物大省,所管轄的海域包括西沙、中沙、南沙三大群島以及海南環島沿海海域。這些海域范圍內的水下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很大的發掘潛力。經過長期、系統、科學的調查,在海南海域范圍內已發現124處水下文化遺存,多以沉船遺址或與沉船有關的船貨、碇石等文物堆積為主。”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蘇啟雅說,海南將扎實開展考古工作,立足海南,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這一遠大目標,貢獻海南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