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一番話引爆國際輿論——他高調宣布,已有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主動聯系美國,希望就降低關稅、取消貿易壁壘等問題展開談判,并稱這是特朗普政府“最大的談判籌碼”。然而,這番“戰果輝煌”的表態背后,究竟是美國關稅政策的“勝利”,還是虛張聲勢的“心理戰術”?國際社會尤其是中國,又給出了怎樣的答案?
一、美方“關稅籌碼論”遭多方質疑
貝森特和白宮經濟顧問哈西特近期頻繁發聲,強調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迫使多國低頭”,甚至稱這些國家“主動求和”是因為“無法承受關稅壓力”。據稱,美國已開始篩選優先談判對象,重點瞄準對美貿易逆差大的國家,特朗普或將親自下場主導談判5。
但這一說法很快引發爭議。中國官媒直接回擊,質疑“50國求和”的真實性,直言“即便191國響應,中國也不會屈服于不合理施壓”。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所謂的“談判意愿”可能摻雜水分——部分國家或因短期壓力被迫接觸,實際談判進展卻可能遙遙無期。
二、關稅大棒真能振興美國經濟?專家:恐自食惡果
特朗普政府一直將關稅視為重振制造業的“利器”,但現實卻可能適得其反。中國智庫報告犀利指出,美國勞動力成本高、技能結構失衡,即便強行讓制造業回流,生產出的高價商品也難在國際市場立足。更諷刺的是,美國農業已因貿易戰遭受重創,農民收入銳減,農場經營困難。
連貝森特本人3月也曾坦言“無法保證美國經濟不衰退”,如今卻高唱“關稅勝利”,被外界解讀為安撫市場的公關話術。
三、中方亮明態度:不妥協、不孤立,另辟合作新路
面對美方施壓,中國選擇“硬剛”到底。外交部明確表示,絕不接受單邊霸凌,并加速推進區域合作:RCEP落地深化亞太經濟一體化,中歐自貿談判提上日程,與南方國家的合作也同步展開。
美財長貝森特曾指責中國“用關稅報復孤立自己”,但數據顯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和多項自貿協議,反而擴大了“朋友圈”。相比之下,美國強推關稅壁壘,卻讓本國企業和消費者背負成本——哈西特辯稱“關稅成本未轉嫁給民眾”,但多國報復性關稅已讓美出口企業叫苦不迭。
四、未來走向:談判桌還是火藥桶?
盡管美方宣稱“幾周內啟動談判”,但實質性成果難料。若美國堅持“美國優先”,談判恐淪為單方面施壓工具;若轉向務實合作,或能緩和全球貿易緊張。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歐盟等傳統盟友是否會為避關稅而妥協?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又能否扛住壓力,推動多邊體系改革?這場博弈的結局,或將重塑21世紀的貿易規則。
結語:
美國的“關稅大棒”看似揮舞得風生水起,但其背后的經濟邏輯漏洞和國際反噬效應已逐漸顯現。究竟是“談判籌碼”還是“經濟毒藥”,時間會給出答案。而對于普通民眾來說,貿易戰沒有贏家,合作共贏才是正道。
#美財長稱超50個國家聯系了美國#
事件發生于2025-04-12 國外,國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