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一個詞來形容雙方關系緊張,那就是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么,鴻溝在哪里?為什么會不可逾越?它又是怎么消失的?
鴻溝不是自然溝壑,古人把人工運河稱之為“溝”或者“渠”,如邗溝、靈渠等。鴻溝就是這樣一條人工運河。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鴻溝是誰修建的?修建的背景是怎么樣的?
鴻溝是戰國時期魏國修建的。
魏國在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在位)與其子魏武侯(公元前396年—公元前370年在位)時期,通過變法,任用 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等人,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派吳起西征秦國,奪取河西(今陜西東部),設立西河郡,將秦國壓制至洛水以西。 公元前406年,樂羊率軍跨越趙國滅中山國(中山國后復國,又被趙國所滅)。 公元前381年,魏武侯聯合趙、韓,大敗楚軍于大梁(今開封),奪取楚國淮北部分土地,將國土擴張到淮河流域。 這時候,魏國的國力達到了頂峰。 魏武侯去后,其子魏惠王依然強勢,開始稱王,并舉辦了“ 逢澤之會”,召集了宋、衛、鄒、魯等國來會盟。
在這種背景下,魏國為鞏固中原霸權,方便快速運兵,并從貿易中獲利,開始修建 溝通黃河和淮河流域的運河,這就是鴻溝。鴻溝于 約公元前360年動工,用時十年,于公元前350年竣工。
鴻溝的具體路線是這樣的:
起點為河南滎陽,引黃河水作為水源,向東經圃田澤(古代大型湖泊,今鄭州中牟縣附近)蓄水調節水量,再向東南流向大梁(今河南開封)。經大梁之后,運河又折向東南,經過許(今河南許昌),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入潁水,再南下至淮河。
鴻溝不但溝通了黃河水系和淮河水系,還聯通了兩條大河之間的濟、濮、睢、潁、渦、汝、泗、菏等河流,構建出了貫通黃淮的水上運輸網絡。從魏國坐船,可以直達秦、齊、韓、楚、宋等國。
《史記·河渠書》是這樣記載的: “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吳國修邗溝連同了長江和淮河,魏國修鴻溝又連通了淮河和黃河,早在2400多年前,我們祖先就構建了一個連接長江、淮河和黃河和的交通體系。
上圖:魏國在全盛時期(公元前360年)和戰國后期(公元前300年)的疆域比較
歷史有時候非常有趣。魏國想利用鴻溝的便利水上交通來鞏固自己的霸權,卻忽略了一點,魏國處于中原四戰之地,周邊都是強國,你利用運河攻打別人容易,別人也可以利用運河來攻打你。如果魏國的國力一直強盛,鴻溝自然是如虎添翼,如果國力衰弱了,豈不幫敵人修了一條快速通道?
歷史的走向果然如此,鴻溝修好才幾年時間,魏國的國運便急轉直下。鴻溝建成以后,魏國四處開戰,很快成為了眾矢之的。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中,魏太子申被俘,龐涓戰死,十萬精銳魏武卒覆滅,魏國徹底失去霸權。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軍奪回了河西之地和函谷關,在地理上反形成了對魏國的壓制。緊接著,楚國又北上,奪回了淮北地區。
國力弱了,這種地緣優勢徹底轉化為地理劣勢了,鴻溝反成了魏國的索命繩。悲哀的是,魏國人才還紛紛流失被敵人所用,如張儀和范雎等。總的來說,魏國的前三位君主不斷開疆拓土,后六位君主忙于割地求和。
一百多年之后,最悲催的事情發生了,公元前225年,秦國的王賁攻打魏國,直接引鴻溝水灌大梁城。大梁城墻在經過幾個月的浸泡之后,轟然倒塌,魏國滅國,竟然滅亡于自己修建的鴻溝。
秦國在滅了魏國之后,又借助鴻溝的便捷條件,大舉進攻楚國,最終滅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鴻溝反倒像是魏國為秦國而修建。
我們再來說說鴻溝后來的故事。
鴻溝在歷史上又一次大放異彩的時期就是楚漢相爭。
公元前205年,劉邦率領諸侯聯軍56萬人,在彭城(今徐州)圍攻項羽。項羽以3萬騎兵沖垮了聯軍,打得劉邦潰不成軍。劉邦在拋妻棄子后逃到滎陽,項羽緊追而至,雙方在此隔著鴻溝進行長時間對峙。項羽在東面修建了霸王城,劉邦在西面修建了漢王城。
在相持的同時,劉邦一方面讓蕭何在后方保障糧食軍需,另一方面派韓信在山西、河北不斷打擊楚國的盟國,襲擾項羽的后方。經過兩年的對耗,公元前203年,項羽再也耗不下去了,雙方講和,項羽放回了劉邦的父親、老婆和孩子,雙方以鴻溝為界,各自退兵。“項王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楚,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史記.項羽本紀》)
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這么來的。
劉邦卻完全沒有信用,趁著項羽在議和以后松懈,單方面撕毀和約,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等圍攻項羽,最終在垓下徹底消滅了項羽。
這段歷史,也成為中國象棋的起源。象棋中,楚河漢界就是鴻溝,雙方的將和帥不能照面,也是因為在對峙中項羽射了劉邦一箭,差點把劉邦射死的典故。
最后,我們來說說鴻溝是怎么消失的?
鴻溝慢慢消失于歷史長河,主要的因素還是黃河,
黃河頻繁垮堤,河水攜帶泥沙沖入鴻溝,慢慢堆積淤塞河道。漢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瓠子決口,洪水肆虐東南,入鴻溝、濟水、泗水、淮水,波及十六郡。當時漢匈戰爭正是關鍵時期,漢武帝在一次封堵決口失敗后,暫時把此事擱置一邊。一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親臨決口,命令2000石以下的官員都必須去背石頭,軍民一心成功堵住缺口。鴻溝經過這一次黃河洪水侵襲,基本荒廢,僅局部通航。
東漢時期,劉秀定都洛陽,水利專家王景力圖修復鴻溝,但還是未能使鴻溝全線貫通。隨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戰亂不止,就沒有人理會鴻溝了。
(隋朝大運河通濟渠段)
隋朝的時候,楊堅和楊廣父子修建大運河,氣魄非常大。隋唐大運河,只有在滎陽到開封的河段沿用了邗溝的舊河道。自開封起,楊廣下令在原鴻溝的北面,人工新開鑿汴河(通濟渠),經商丘、永城、宿州等地,在泗州匯入泗水后,直達淮河干流。如此一來,原開封到淮陽的這一段舊鴻溝河道,就棄之不不用了。
北宋時期,曾在原鴻溝的水系上開挖了開封到潁水的惠民河,部分河段與舊鴻溝重合,但也很快荒廢了。南宋建炎二年,東京留守杜充挖開黃河水退金兵,把通濟渠和惠民河都淹沒了,兩河盡廢。元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干脆把路線拉直,不經過河南,鴻溝舊河道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
從宋朝到民國,以黃河水代兵的事情不時出現。除杜充以外,還有金國為抵擋蒙古人挖開了黃河,蒙古人為阻擋南宋收復河南也挖開黃河,明末李自成水淹開封,國民黨挖河阻擋日軍,一次次折騰,河南一帶的水系反復變化,鴻溝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徹底湮沒于歷史中了。
相關資料,可直接點擊閱讀:
敬請關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