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神奇故事”?——關注我們,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一、中醫理論基礎:打呼嚕的病因病機
中醫稱打呼嚕為 “鼾癥”,核心病機為 “氣道不利,氣機壅塞”,主要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常見證型包括:
1. 痰濕壅盛型(最常見)
病因
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缺乏運動→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濕成痰→痰濕阻塞氣道。
表現
鼾聲重濁,體型肥胖,晨起口干口苦,舌苔厚膩,大便黏膩。
理論依據
《醫學心悟》:“鼾聲者,痰濕之壅塞也,氣道不通,如物礙喉。”
2. 氣滯血瘀型
病因
長期情緒抑郁、熬夜→肝氣郁結→氣血運行不暢→咽喉部氣血瘀滯→氣道狹窄。
表現
鼾聲時斷時續,胸悶脅脹,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3. 陽氣不足型
病因
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傷腎→腎陽虧虛→氣道失于溫煦,舌體、咽喉松弛塌陷。
表現
鼾聲低微,白天精神萎靡,怕冷肢涼,腰膝酸軟,舌淡胖。
二、中醫調理方法 (一)穴位按摩 —— 通經活絡,宣暢氣機
豐隆穴(祛痰要穴)
位置
小腿外側,外踝尖上 8 寸(約膝蓋骨外下緣到外踝尖距離的中點)。
方法
拇指用力按揉 3-5 分鐘,以酸脹感向小腿擴散為佳,每日 2 次。
作用
健脾化痰,清除氣道痰濕。
陰陵泉穴(祛濕健脾)
位置
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
方法
拇指順時針按揉 2-3 分鐘,配合艾灸(懸灸 5-10 分鐘),適合痰濕或寒濕證。
膻中穴(氣會膻中)
位置:
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中線上。
方法
掌心順時針摩動 3 分鐘,或用拇指點按至微脹,寬胸理氣,改善氣機壅塞。
肺俞穴 + 腎俞穴(調補肺腎)
位置
肺俞在背部第 3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腎俞在第 2 腰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方法
雙手握拳輕叩穴位 10-15 次,或艾灸 10 分鐘,適合陽氣不足型。
痰濕壅盛型:三子養親湯加減
配方
白芥子 6g、萊菔子 10g、蘇子 10g(打碎),煮水代茶,或加陳皮 6g 增強理氣化痰功效。
用法
每日 1 劑,連服 5-7 天(脾胃虛寒者加生姜 2 片)。
原理
源自《韓氏醫通》,三子合用降氣化痰,通利氣道。
氣滯血瘀型:玫瑰陳皮茶
配方
玫瑰花 5g、陳皮 6g、丹參 10g,沸水沖泡代茶。
作用
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改善咽喉部氣血不暢。
陽氣不足型:花椒敷臍法
方法
取 5-10 粒花椒研末,用生姜汁調成糊狀,敷于肚臍(神闕穴),睡前貼、晨起揭,連用 3-5 天。
原理
花椒溫腎助陽,神闕穴通調臟腑,激發陽氣以固攝氣道。
痰濕調理茶
配方
茯苓 15g、荷葉 10g、炒白術 10g。
功效
健脾祛濕、升清降濁,適合舌苔厚膩、體型肥胖者。
氣陰雙補茶(適合輕度打鼾、口干舌燥者)
配方
太子參 10g、麥冬 10g、玉竹 10g。
功效
益氣養陰,潤喉生津,緩解咽喉干燥導致的氣道不暢。
溫腎納氣茶(陽虛證)
配方
枸杞子 10g、菟絲子 10g、補骨脂 6g(打碎)。
用法
煮水代茶,補腎助陽,改善咽喉松弛塌陷。
- 體位調整
側臥睡姿(右側為佳),減少舌根后墜阻塞氣道。
- 飲食禁忌
忌睡前 2 小時進食,少食肥甘、生冷(如冰飲、甜膩糕點),以免助濕生痰。
- 體重管理
肥胖者需控制體重(體重指數 BMI<24),因脂肪堆積易壓迫氣道。
- 呼吸訓練
每日練習 “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收緊),增強肺部氣機,改善氣道張力。
若打呼嚕伴隨 呼吸暫停(憋醒、晨起頭痛、白天嗜睡) ,可能是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需及時就醫(西醫排查腺樣體肥大、鼻甲肥大等器質性問題),中醫可作為輔助調理。
辨證是關鍵!痰濕證忌用滋膩補品(如阿膠、熟地),陽虛證忌生冷飲食,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根據體質調整方案。
通過中醫調理,可從 “治痰、理氣、溫陽” 入手改善氣道環境,但需長期堅持,并結合生活方式調整,方能標本兼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