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國至今,新中國郵票已發行超過5000枚,雖然數量龐大,但按照印刷版別分類卻只有三種,分別是雕刻版、影寫版和膠版。
隨著印刷設備和工藝的進步,郵票也從單一印刷方式逐漸發展成兩種和多種疊加的形式,就是俗稱的影雕套印和膠雕套印,在本質上其實并沒有跳出這三大類。
對于不熟悉印刷技術的人來說,郵票就是一張工業印刷的普通畫紙,很多人認為按照現在的民間印刷技術,只要有個掃描儀和高清打印機,郵票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聽到這句話懂郵票印刷的請先不要著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么說并非完全錯誤,因為只要是人工制作的物品,就一定有人能夠成功復制,而決定相似程度的唯一因素就是成本,只要回報大于成本就會有人去冒風險,這也是假郵票存在的理論因素。
假郵票其出現的目的肯定是為了牟利,所以常見的假郵票往往存在于兩個極端,一個是市場價較高的單枚郵票,另一個則是連面值都保不住的打折郵票。
首先來看雕刻版,這種版別被很多集郵愛好者所喜愛,也是早期郵票辨偽的主要依據,立體的雕刻線條讓畫面增加了質感和層次,不少被大眾奉為神作的老郵票都是雕刻版印刷。
其實除了印鈔廠和郵票廠外,國內很多私人印刷廠也能開展雕刻版印刷,之所以集郵者認為雕刻版防偽效果好,是因為制假者很難復刻出一模一樣的印刷鋼板,尤其是早些年鋼板全部采用手工雕刻,想要做到完全一致幾乎不可能。
其次,在新貨幣單位實行后,大部分雕刻版都變成了與其它版別組合印刷的形式,對于制假者來說,這樣一次需要兩種印刷技術的模式完全是重復支出,遠沒有單一模式省錢。
至于影寫版,雖然盛傳各國嚴格管控凹版印刷機(影寫版),其實在法律層面上,只是限制了凹版印刷機在鈔票和有價證券上的使用,影寫版制假困難的主因還是印刷機本身成本過高,且工藝上很難在一套郵票上實現營收。
最后就是膠版,這也是市面上使用最多的印刷版別,我們能夠看到的印刷品絕大多數都是采用膠版印刷,所以膠版郵票本身就極容易在印刷層面被攻克,且放大后的網點和真郵票幾乎一樣,如果沒有真郵票作為對比,大多數人都無法實現同為膠版假郵票的辨別。
近些年為了防偽,膠版郵票上普遍設置了暗記、熒光油墨、局部燙印壓凸等附加工藝,可當下新發行郵票造假困難,并不代表以前的郵票造假也困難。
雕刻版和影寫版都有造假的先天不足,所以無論考慮成本還是印刷品質,膠版都是最好的選擇。
九十年代郵票印刷量大增,何況蘿卜快了不洗泥,粗制濫造已成為那個時代郵票的標志,不少集郵者曾戲言,如果相同的兩枚九十年代郵票放到一起,印刷好的那枚一定是假郵票。
縱覽售賣郵票的各大第三方平臺,其實很多假郵票都集中在二十多年前的膠版,像是1998年的5.4元和2000年后圖案簡單的小型張內芯,都是假郵票的重災區。
這類郵票沒有雕刻線條,更沒有影寫版的空心網點,除了用真郵票進行對比外,又有多少人能夠快速區分,即便存在一些不同,對于膠版這種較為容易修改的印刷方式來說,假郵票圖案只會越來越接近防偽極低的早期膠版郵票,分辨方式也只會越來越少。
郵票在使用上,除了舊幣單位外,并沒有對早期郵票進行過多限制,老郵票一直能使用就等同于給了假郵票越來越接近真郵票的時間,與其防守式的亡羊補牢,不如釜底抽薪治標治本。
比如在規定時間內,可以允許擁有早期膠版郵票的用戶,到郵局進行等面值兌換新發行的郵票,兌換時間過后直接廢除早期膠版郵票使用。這樣既能將早期郵票徹底推向收藏市場,也能滿足郵票作為郵資憑證的屬性發揮,類似于如今舊版人民幣的模式,有了成功的前車之鑒,依葫蘆畫瓢總不會出太多問題。
說到底,假郵票治理不是一兩個人的事,郵政一直沒有大刀闊斧的治理,是沒有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當打擊后的收效遠大于打擊所支出的成本之時,不等呼吁,郵政肯定也會有所動作,而廢除舊郵票使用的辦法,也許真的可以一勞永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