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雖然并不常見,我們會再次來到曾經去過的地方。這并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我們研究的許多目標本身就覆蓋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這意味著你根本不可能在一天、一天一夜,甚至一周內就調查完所有的建筑,除非你直接在森林里扎營,并隨著探查進度不斷移動營地。而森林雖美,卻對即便是最有經驗的旅行者和生存專家來說,也極其危險。毒蛇、野獸,還有作者認為最危險的生物——蜱蟲。這些家伙可一點也不懈怠。2020年4月春天我們第一次踏入“秘密森林”時,它們就全都在等著我們。
作者他們在灌木、沼澤和風倒木中穿行了好幾個小時,成了蚊子的美食——那些蚊子簡直囂張至極,衣服上還爬了十幾個蜱蟲。最后我們又被突如其來的暴雨和颶風襲擊,狂風連根拔起大樹、將它們摔倒在地。說實話,真的很可怕,但這是一段寶貴的經歷。永遠不會忘記暴風雨中的森林是什么樣子。
當時想要前往的那個“目標地點”是一個位于地底的小型區域。雖然我們沒能找到那處地下防御工程的入口,但卻發現了另一件同樣有趣的東西,本文將專門講述它。
作者并不鼓勵他人模仿所見,更強烈建議大家不要擅自進入這類地點。
五年后,也是在四月,再次回到了“秘密森林”。這次的四月天氣出奇地反常——在莫斯科及莫斯科州,竟然比冬天時還多了這么多的雪。總的來說,這場雪意外地為我們重返“神秘圓柱”提供了便利,而我們也終于解開了這片森林的秘密——找到了通往地下碉堡系統的入口!這些碉堡之間通過上百米長的走廊彼此相連。
從外表看,森林就是森林。但無論是2020年4月,還是2025年4月,這片林子始終一片寂靜。我從來沒有在這里聽到過鳥叫聲。
這一現象其實也有合理的解釋。鳥兒之所以不鳴叫,甚至回避這片森林,是因為附近經常有“爆炸聲”。就在不遠處,有一處現役的軍事演習場。不過我們并不打算接近那個方向的軍用區域。
我們在林中穿行,一邊跨越被大風吹倒的樹木。你看看這場自然狂怒留下的痕跡吧。某棵樹被連根拔起,甚至帶走了一大塊厚厚的土層,真是驚人的力量。只要想象一下當時的景象,就足以令人震撼。
筆直的松樹逐漸被矮小的混凝土柱所取代,這些柱子上帶有安裝鐵絲網的結構——顯然,這里曾經有一整套完整的防御周界。如今,這些柱子還在,但那條曾像吉他弦一樣緊繃的鐵絲網早已銹蝕倒地,蜷縮在下方。
我們邁著大步,沿著熟悉的小路再次來到了那個點。
這個“神秘圓柱”的早在2020年5月就以發布過,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和大量評論,眾說紛紜。有意思的是,至今都沒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這個膠囊狀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它為什么會出現在森林里?它的真正用途又是什么?評論區的網友們對它的稱呼也各不相同:有的叫它“雪茄”,有的叫“圓柱體”,還有的說它是“艙體”。
作者有位朋友,對軍事裝備頗有研究,他第一次見到這個奇怪的東西時,斬釘截鐵地說這是一臺“增壓艙”。不過后來證明他錯了。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我自己當時也對這玩意兒絞盡腦汁了很久。
時光流逝,但這五年里,“圓柱體”本身并沒有發生什么重大變化,它依舊佇立在高聳的松樹與冷杉之間。不過有個小細節令作者感到遺憾:其中一個入口上的密封門不見了。顯然,有人將它給“順走”了。但問題是,拿它干嘛用?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人咬緊牙關、把沉重的金屬門扛在肩頭,艱難地穿越森林和沼澤地的模樣……
在正式介紹這個“圓柱體”的真實身份之前,我建議大家先來看看它的內部。
它有兩個入口,每個入口原本都裝有一扇帶有圓形防彈玻璃視窗的密封門,門上還配有鎖緊機構。在第一個入口的小前室里,還保留著一套過濾通風裝置。從相冊中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套裝置,它的保存狀態非常好,幾乎接近原貌。
圓柱體內部是空的,乍一看不禁讓人疑惑: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而罕見的發現,絕對值得深入研究和關注。我們非常認真地觀察了它,并試圖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最終我們得出結論:這個圓柱體其實是一個真正的、可移動的指揮掩體,它的名字叫做——“移動指揮掩體”(Аэлита)。
這種“移動指揮掩體”裝甲移動指揮掩體是為了在固定或機動指揮所中使用而設計的,作為標準防護設備的替代品,用以取代部分基于KUNG-1車體的指揮車與通信車。主艙的面積為11.0平方米,跨度1.9米。掩體本體重量為3.5噸,配合牽引車TK-2(改進型ZIL-157V)和PS-2半掛車總重達到14.6噸。從運輸狀態轉為作戰部署狀態只需15分鐘,全部安裝完畢的總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而使用絞盤從地面挖出,也只需不超過30分鐘。
它是一個整體結構的封閉空間,帶有一個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前室與前前室。它的結構以金屬框架為基礎,具有橫向與縱向的加強肋條,外形仿照鋼筋混凝土構件B-1,內外都覆蓋有金屬護板。主艙的橫截面為圓形,底部為平面,這種設計不僅結構強度高、制造經濟,而且在受到射擊時,子彈更容易發生偏轉,具備一定的防護能力。這種特性在偵察-破襲小組穿越陣地時尤為重要。
其承重結構兩側以及一扇防護門上配有帶遮板的射擊孔。為了供電與通信線路的布設,入口處設有專用孔洞,并配有空氣交換調節閥。內部設施方面,主艙配有照明燈、家具(桌子、凳子、可折疊吊鋪);主入口的前室設有ФВКП-М-1型過濾通風系統及ВЗУ-100,另配有ОВ-65暖風通風系統和ДЗУ-100;備用入口前室則設有洗手池和備用光源——UKП蓄電照明系統。地板采用厚度10毫米的膠合板制成。各入口的前室都裝備有金屬防護密閉門。
1958年,這種拖掛式掩體“移動指揮掩體”在戈羅霍韋茨靶場進行了測試。試驗樣品由一輛ЯАЗ-210卡車平臺從納哈比諾運送而來。測試由Е.Ю.利普斯基上校主持,內容包括裝置在地面上進行部署與拆卸時的各項性能綜合測試。總體來說,“阿埃利塔”在建造時間、防護力與舒適性方面表現符合預期,但在拆卸時間方面未達到設計標準。在從覆蓋土層的坑道中用牽引車和絞盤將其拉出時,出現了較大困難,多次發生鋼索斷裂等問題。
“移動指揮掩體”項目在試驗后被認為前景有限,相關研究隨即終止。第二臺“可移動要塞”的樣品從未建成。從那時起,這個項目已經沉寂了四十多年,成為堡壘建筑發展史上的一段傳奇遺跡。
該結構呈細長的“雪茄形”,這一設計并非偶然,而是為了在用絞盤從地下拉出時盡可能減小前向阻力。
“移動指揮掩體”項目的研發工作,推動了工業化生產的、可快速部署和回收的防御工事結構的發展,特別是用于指揮所和發射設施,同時也促進了指揮通信車輛防護技術的進步。
再說一遍,我們不僅再次回來觀察“移動指揮掩體”,還試圖尋找地下通信設施的入口。
雖然搜尋花的時間不長,但雙腳卻濕透得厲害。
想象一下:茂密的森林、倒伏的樹木和沼澤地。在這片林地深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洞口,而在它背后,不是百米,而是數公里長的隧道,向各個方向延伸,通向各類永久火力點和掩體,有時甚至是雙層結構的。
這個森林的秘密,藏在那扇微微敞開的雙扇密封門之后。更多的細節內容——將在下一篇文章中揭曉。
我們拍攝了幾百張照片,因此這個地方完全值得專門寫一篇文章,當然還有視頻。慶幸的是,這次我們總算沒有空手而歸,終于帶回了地下設施的影像資料。我理解這聽起來難以置信,難以想象這一切竟藏于森林之中,但您很快就會親眼見證。
感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