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突發豁免中國高科技產品125%對等關稅,,供應鏈壓力暫緩,中美貿易博弈進入新階段……
美東時間2025年4月11日晚間,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發布公告,宣布對原產于中國的計算機、智能手機、半導體設備等20類關鍵科技產品豁免征收125%的“對等關稅”。這一政策調整源于特朗普總統同日簽署的備忘錄,標志著自4月2日美國單邊加稅以來的首次實質性讓步,也為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帶來階段性緩和信號。
政策核心:豁免清單覆蓋電子全產業鏈
根據第14257號行政令修訂條款,豁免范圍涵蓋以下商品(按海關稅號分類)125:
·消費電子終端:智能手機(8517.13.00)、平板電腦(8471.30.10)、筆記本電腦(8471.41.10)、智能手表、顯示器(8528.52.00)等。
·核心元器件:集成電路(8541.10.00)、半導體器件(8541.49系列)、閃存(8523.51.00)、存儲器(DRAM/SRAM)、太陽能組件等。
·制造設備與通信設備:半導體制造設備(8486系列)、基站(8517.62.00)、路由器、服務器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組裝的蘋果iPhone、戴爾服務器等產品也被納入豁免范圍,但需滿足“美國成分≥20%”的條件,即產品價值中美國技術、零部件或設計的占比需達到20%以上
豁免范圍與具體產品
根據公告,被豁免的商品涵蓋以下稅號及對應類別(部分列舉):
8471: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如計算機、服務器)、存儲設備及部件。
8486:半導體制造設備及相關零部件。
8517.13.00:智能手機。
8523.51.00:集成電路。
8528.52.00:通信基站設備。
此外,筆記本電腦、半導體材料、電子元器件等也在豁免之列。這些產品此前因4月2日發布的第14257號行政令被加征125%的“對等關稅”,旨在施壓中國調整貿易政策。
一場“自我糾偏”的政策轉向
2025年4月11日,美國海關宣布對華豁免半導體、智能手機等關鍵商品125%的“對等關稅”,這一政策轉向看似突然,實則暴露了美國對華關稅政策的深層矛盾:一方面,其單邊保護主義政策正因經濟反噬效應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的深度依賴迫使美國在“脫鉤”與“合作”間反復搖擺。
特朗普政府重啟的“關稅大棒”非但未能重塑美國制造業競爭力,反而通過成本轉嫁、貿易反制與產業鏈斷裂,對美國經濟造成多維度沖擊。
在農業與能源方面,中國對美棉花、大豆等農產品加征報復性關稅,導致美國棉花出口同比暴跌80%,農業州面臨“1994年以來最嚴峻危機”。以能源領域為例,中國限制美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并推動人民幣結算,直接沖擊美國頁巖氣產業投資信心。
同時,美也出現制造業成本激增情況。半導體企業美光科技因內存模塊未被豁免關稅,被迫向客戶征收附加費,供應鏈成本飆升30%-40%。類似案例在汽車、機械制造領域普遍存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數據顯示,關稅曾導致鋼鐵消費者行業損失34.8億美元,遠超鋼鐵制造商22.5億美元的收益。
而最可怕的是通脹螺旋與民生負擔。
加征關稅的90%成本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直接推高電子產品、醫療設備等終端價格。以豁免清單中的智能手機為例,125%關稅若持續,將導致美國市場手機均價上漲15%-20%,進一步抑制消費需求。
據美國智庫測算,單邊關稅政策已造成美國流失14.2萬個工作崗位,并導致居民商品消費總成本增加0.5%-1%。
難以切割的“中國制造”基因
此次豁免的半導體、消費電子等商品,恰好揭示了美國對中國供應鏈的深度依賴,這種依賴已嵌入全球分工的技術與規模壁壘中。
中國占據全球半導體封裝測試75%的產能,且美國對中國電子元器件的依賴度高達15%-30%。以智能手機為例,即便美國試圖將組裝環節轉移至越南或印度,仍需從中國進口70%以上的攝像頭模組、電池等核心部件。
豁免清單中近半數商品為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額前15名,包括智能手機(排名第1)、平板電腦(第4)、通信設備(第7)等。若強行“脫鉤”,美國企業需承擔至少3-5年的產能重建周期與30%以上的成本溢價。
美國加征關稅不僅沖擊本土企業,還通過供應鏈網絡傳導至第三方國家或地區。例如,中國對美出口電子元件的減少,直接導致東南亞組裝廠產能利用率下降20%,最終波及歐美終端市場供應穩定性。
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使得美國企業即使響應政策回流本土,也不得不面臨關鍵中間品斷供風險。以半導體制造設備為例,中國供應鏈中斷將導致美國本土芯片廠產能利用率下降40%
單邊主義與多邊現實的沖突
此次關稅豁免的本質,是美國在“霸權邏輯”與“經濟理性”間的被迫妥協。
美國政府試圖通過關稅推動制造業回流,但現實是:全球供應鏈的高度專業化分工使單一國家無法包攬全產業鏈。以半導體為例,美國雖掌握設計優勢,但制造、封測環節依賴亞洲,強行回流將導致技術迭代速度下降50%。
特朗普宣稱“關稅讓美國再次富有”,但歷史數據顯示,2018年關稅導致美國GDP增長率下降0.3個百分點,而此次加稅可能使2025年經濟增速再降0.5%。
為爭取農業州選票,美國政府不得不豁免部分商品關稅以緩解農民壓力,但這與其“對華強硬”敘事形成矛盾。半導體等科技企業的游說壓力同樣關鍵:美光、英特爾等巨頭警告,若不對華放寬供應鏈限制,美國在AI、量子計算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可能被中國反超。
相比而言,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人民幣國際化,正構建去中心化的貿易體系。例如,中國對鎢等戰略資源實施出口管制,直接沖擊美國軍工與航空航天產業鏈。歐盟、東盟等經濟體加速推進區域自貿協定,削弱美國傳統市場影響力。若美國繼續單邊加稅,其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可能從11.2%降至2030年的9%以下。
點評:一場沒有贏家的博弈
此次關稅豁免既是美國對經濟現實的低頭,也是全球產業鏈韌性的勝利。它印證了兩個鐵律:其一,單邊保護主義無法破解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格局;其二,技術鏈與供應鏈的“中國環節”短期內難以替代。
未來,美國的政策搖擺或將繼續:一方面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擴大“小院高墻”式封鎖;另一方面在民生相關行業被迫放寬限制。但無論何種選擇,其代價都將由美國消費者、企業與全球共同承擔。正如阿聯酋《國家報》所言:“任何試圖通過霸權遏制他國的行徑,終將在全球化洪流中自我瓦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