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田野 于建平 北京報道
4月11日,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其Model S和Model X車型已不再提供“訂購新車”選項,目前相應車型頁面中僅顯示有“了解”按鈕,點擊后顯示了“查看現車”的選項,而Model Y和Model 3車型則依然顯示“訂購”選項。
《華夏時報》記者隨即撥打了北京特斯拉門店電話,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北京地區目前僅提供一款“即刻交付”的Model S全輪驅動版,定價為75.99萬元;而Model X車型,北京地區則無車源。另外,該名銷售人員還補充稱:“目前這兩款車型僅支持現車交付,且車源有限。”
記者向特斯拉官方咨詢為何停售上述兩款車型的新車供應時,官方回應:“可能和配置升級有關,建議等后續消息。”并表示,現有庫存車仍可線下購買,售后服務也不受影響。
這也是今年繼日本之后,特斯拉再次對單一市場停止Model S和Model X的新車供應。
關稅重壓下的“斷臂求生”
汽車分析師張翔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本次特斯拉針對中國市場停售Model S和Model X的新車,或因受到近期美國加征所謂“對等關稅”的影響。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今年3月26日曾表示,特朗普的汽車關稅政策將對特斯拉產生重大影響。他稱,這將影響來自其他國家的特斯拉汽車零部件的價格。
據了解,特斯拉上海工廠尚未實現對Model S和Model X車型的國產化,這兩款車型主要在特斯拉位于美國的加州工廠生產,均為純進口車。而特斯拉上海工廠主要生產的車型為Model Y和Model 3。
2021年,Model S和Model X進行改款并同步在國內上市,其中Model S推出兩款車型,售價分別為68.49萬元和81.49萬元;Model X同樣推出兩款車型,售價分別為72.49萬元和82.49萬元。
4月11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自4月12日起,將針對所有美國商品加征關稅稅率從84%提高至125%。
“這就導致Model S和Mode X的單車成本直線飆升,遠超市場承受能力。”張翔談道,特斯拉在此時選擇暫停新車銷售而非漲價,也是因為這兩款車在華銷量低。
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交付量為33.67萬輛,主要以Model Y和Model 3車型為主,包括Cybertruck、Model S和Model X在內的其他車型,合計交付量僅為1.29萬輛,約為特斯拉總交付量的3.83%。
“與其承擔高關稅風險,不如集中資源保住Model Y和Model 3等國產化主力車型。”張翔表示。
而如今,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處境也并不樂觀。2024年特斯拉在華累計銷售178.9萬輛,同比下滑1%。富國銀行的一份報告預判稱,2025年特斯拉在中國的交付量將繼續下降至14%。
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郭焱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停售這兩款高端車型,標志著特斯拉從“科技奢侈品”向“電動代步工具”品牌降維,集中資源鞏固20萬—30萬元價格區間的市場。而比亞迪漢唐、蔚來ET9、小米SU7等國產車型也正加速搶占這一市場。
市場博弈下的供應鏈重構
資料顯示,特斯拉北美目前仍直接向中國進口鋰電池、鋰電池材料、壓鑄件、內飾件等核心汽車零部件,這些部件占整車成本的35%—40%。但美國關稅政策直接切斷了部分關鍵零部件的流通,這導致單車成本上升3000美元以上,侵蝕了利潤空間。
為此,特斯拉在墨西哥蒙特雷投資50億美元建設“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工廠”,計劃年產100萬輛,以規避關稅并降低對中美供應鏈的依賴。當前已有威唐、新泉等中國供應商在墨西哥設廠,通過間接出口支持北美生產。但墨西哥工廠因基礎設施延遲尚未動工,短期內難以緩解供應鏈壓力,導致特斯拉需優先處理現車庫存。
與此同時,特斯拉計劃對這兩款車型進行技術升級,在今年早些時候,特斯拉汽車工程副總裁拉爾斯?莫拉維(Lars Moravy)曾公開透露,目前公司并無計劃將Model S和Model X從產品線中移除,幾年前的那次升級在車輛架構和結構方面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大得多。他稱:“今年晚些時候,我們會再次關注它們,確保它們也能獲得一些我們為Model Y和Model 3所投入的技術升級。另外,他還確認Model S和Model X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停產。
但美國加州工廠方面,由于受到產能限制(2024年僅產10萬輛),可能會推遲上市進程。若關稅政策持續,那么Model S和Model X或需等待2026年墨西哥工廠投產才能重返中國市場。
此次關稅風波暴露了高度全球化供應鏈的脆弱性。郭焱認為,特斯拉的應對策略(本地化生產、技術輸出綁定合作伙伴)為行業提供了參考,未來供應鏈需像互聯網般“去中心化、冗余分布”。對中國車企而言,特斯拉的收縮為國產品牌沖擊高端化騰出空間,但同時也為其提供警示: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或技術路徑將面臨系統性風險。
盡管對美整車出口不到中國總出口量的2%,但零部件企業卻面臨壓力。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對美零部件出口額約為172億美元(僅為海關稅列明汽車或機動車輛用的零部件),占出口總額的15.6%。出口產品包括動力總成及零部件、車身零部件、底盤零部件、玻璃、電子電氣零部件等。
“必須建立從供應鏈韌性到技術創新突破,從市場多元開拓到產業生態協同,多管齊下的應對政策。國內汽車產業鏈企業正面臨供應鏈安全、技術發展路徑和市場競爭格局的全方位沖擊,加速國產化成為趨勢。”郭焱對記者說道。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