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全省民政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針對大家關心的行政區劃內容,會議指出2024年統籌推進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服務區域發展;2025年將改進行政區劃管理,推進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
明顯可以看出,行政區劃管理將會迎來新變,這也是《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的意見》審議通過后各地在十四五末、十五五規劃期推進的重點任務之一。
鄭州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又是中部地區未來城鎮建設用地最多的省會城市,未來如果真要推進行政區劃調整的話,怎樣才最合理?今天小編就結合AI的分析,與大家一起先來暢聊一番,看看它的策略如何、對與否?
在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獲批復的背景下,未來行政區劃調整需緊密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定位和“鄭汴洛都市圈”一體化戰略,重點解決功能碎片化、產城不匹配、管理效能低等問題。以下結合鄭州現狀提出“核心整合+外圍重組+功能區轉正”的調整方案,并附詳細分析:
鄭州市市域城鎮空間布局結構規劃圖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截圖
一、核心整合:合并小微市轄區,打造高效核心城
建議調整方向
1.合并金水區與惠濟區
現狀矛盾:金水區(轄區總面積2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8萬)承載大量省級行政功能,但土地開發飽和且一半區域已劃入鄭東新區管轄,實際管轄面積只有136.66平方公里;惠濟區(轄區總面積2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29萬)位居鄭州北部,大部分區域在沿黃南岸,生態資源豐富但產業相對薄弱。
整合效益:合并后可統籌金水北部城區、科教園區與黃河生態走廊(惠濟),形成“金融總部經濟+生態文化”雙核驅動,預計減少重復審批事項30%,釋放連片開發用地約15平方公里。
2.重組二七區與中原區
現狀矛盾:二七區(轄區總面積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41萬)商業密集但交通擁堵;中原區(轄區總面積面積1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98萬)老工業區轉型緩慢。
整合效益:兩區緊密相鄰,特別是主力推進的省級多個產業開發區可以相互助力,另外以二七廣場—二沙芝麻街文化組團—中央文化區(CCD)為軸線,打通商業、文創與科創資源,推動“火車站商圈”與“中原綠谷”聯動,預計降低跨區協調成本40%。
二、外圍重組:撤縣設區與生態型政區試點
建議調整方向
1.中牟縣全域改區,助推鄭開同城化
現狀矛盾:中牟(轄區總面積8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萬)處于鄭開中間地帶,但現行縣制導致規劃權限受限,如鄭開間多條主干道(中牟段)因土地性質爭議等因素延遲開工;隨著鄭東新區、經開區和鄭州航空港區的代管,中牟亟待與這些重點產業區保持互通互聯,產業協同發展。
調整依據:2023年《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明確“支持中牟與開封一體化先行區建設”,撤縣設區后可統一土地指標審批,規劃納入市級一體推進,不僅可以加速與鄭東新區、經開區的聯動,還能加速綠博組團、官渡組團與開封汴西新區銜接;從而與鄭州航空港區形成鄭開同城化的南北雙引擎。
2.設立“嵩山生態特別區”
范圍:整合登封市西部、鞏義市南部及滎陽市環嵩山區域(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對標“武夷山國家公園”,長株潭都市圈綠核等成熟案例,集中管理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省級自然保護區,賦予縣級生態執法權,破解當前“三市分治”導致的保護碎片化問題。
三、功能區轉正:破解“多頭管理”困局
建議調整方向
1.鄭東新區轉正為行政區
現狀矛盾:鄭東新區(實際管轄面積260平方公里,人口120萬)作為功能區,教育、社保等民生事務仍依賴金水區、管城區、中牟縣代管,據初步了解2022年居民投訴“跨區辦事難”超過了1.2萬件。
調整方案:以龍湖、龍子湖、商鼎路三個街道為基礎設立“龍湖區”,賦予完整行政權限,同步將鄭州東站樞紐經濟片區(原屬管城區)劃入,預計公共服務效率提升50%。
2.高新區與中原區西部合并
現狀矛盾:高新區(實際管轄面積99平方公里,人口58.7萬)雖然近年來啟動了共建區域規劃推進,但高新主城區與中原區西四環外區域存在交通互聯不到位,產業用地交叉等現象,比如天健湖智聯網產業園(高新區)與中原區須水裝備制造園同質競爭。
調整效益:合并后成立“雙湖科技行政區”,統籌布局智能傳感器(高新區)與智能制造(中原區)產業鏈,預計減少土地閑置率25%。
四、數據支撐與實施路徑
經濟效能預測
核心區合并后,鄭州主城區GDP密度可從當前的7.8億元/平方公里提升至9.2億元/平方公里(對標武漢江漢區10.3億元/平方公里);
中牟改區預計拉動鄭開同城化區域年投資增長300億元左右。
實施步驟建議
短期(2025-2027年):完成鄭東新區轉正、中牟撤縣設區;
中期(2028-2030年):推進金水-惠濟、二七-中原合并,啟動嵩山特區立法;
長期(2031-2035年):評估調整效果,優化跨行政區協同機制。根據發展再適時啟動鄭州西部上街與滎陽的合理性組合,鄭州南部管城與龍湖街道的合理性組合。
五、風險防控
財政風險:合并初期可能增加社保、教育支出,需提前預留200億元過渡資金;
社會穩定:涉及10萬公職人員編制調整,需采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機制”平穩過渡;
生態底線:嵩山特區需立法明確“禁止開發區域不低于總面積85%”,嚴防借區劃調整變相開發。
結語
以上僅為暢想,鄭州行政區劃調整絕非簡單的“地盤重劃”,而是通過空間重構推動治理體系現代化。此方案以“國土空間剛性管控”為前提,兼顧效率提升與生態安全,既破解“小馬拉大車”的市轄區困境,又為鄭汴洛高質量發展帶提供制度創新樣本,如果真的能得以實施,有望成為中部地區行政區劃改革的標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