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至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戲劇劇本質量提升座談活動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辦。本次座談活動組織了全國各地30余位劇作家、戲劇導演、文藝院團負責人、高校戲劇文學專業教師、院線經營者以及研究人員代表,圍繞當前戲劇劇本創作及編劇人才培養等進行了深入研討。
中國藝術頭條摘選專家學者的部分發言,邀讀者共襄共議。
劉 侗
北京京劇院一級編劇
首先,戲曲文學創作要秉持服務服從的原則,服務劇種,服務劇團,服務演員。戲曲劇本文學創作要從服務對象出發,充分尊重戲曲劇目創作生產的規律,尊重戲曲劇種特點,尊重戲曲劇院團風格,尊重戲曲演員的素質能力特點等因素。其次,戲曲文學創作必須站在歷史縱深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高度上,要秉持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的原則。第三,戲曲藝術創作必須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創作原則,立足當下,關照過去,面向未來。
李卓群
北京京劇院編劇、一級導演(新時代舞臺藝術創作領軍人才高級研修班學員)
戲劇創作我想依舊用“美人在骨,更在皮”作比,“骨肉皮毛”兼美,方是人間絕色。劇本立意,傳遞出對歷史的入骨解讀;文字組合,發酵出對人性的筋肉剖析;選詞擇句,斟酌出對文字深意的皮脂重組;舞臺氣質,成就更豐滿立體的毛發延展。劇本,是需要把語言寫到人的心坎上;文字,是需要直擊市場末端的要害處;文學,在人心的最深處再刻上刻骨銘心的一筆;人民文學,人民戲劇,人民藝術,先人民與時代之先,而把創作者自我的心里話,放在最后。
陳 卓
中國國家京劇院專職編劇
作為京劇藝術的從業者,我愿以“生旦凈丑”的行當為喻,談談對京劇劇本創作的幾點思考和青年編劇成長的幾點需求。一是以老生之根,沉淀歷史,照見時代;二是以青衣之魂,扎根泥土,點燃人間煙火;三是以花臉之本,守正創新,重塑藝術真諦;四是以丑角之靈,捍衛個性,拒絕“流水線創作”。愿我們以積累為錨,以深扎為帆,在文學性與商業性的浪潮中,寫出既有筋骨血肉、又有星辰大海的作品。這才是對千年文脈最好的致敬,亦是對時代最深情的回答。
陸倫章
江蘇省蘇州市滑稽劇團一級編劇
一個劇種的傳承創新,一定要在保留根基的同時,讓它活在當下,走向未來。青年編劇人才的培養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落在實處。人民永遠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當前,劇團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培養本團的青年編導,以小戲小品作為培養青年演員的突破口。另外,文化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新創劇目的市場調研、評估和前期論證,對外聘主創,特別是大制作有政策性限制。建議藝術基金能否分前期扶持與秋后算賬,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作為驗收的金標準。
陳 明
原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文化局一級編劇
我對戲曲現代戲劇本寫作的思考,一是要在“集體記憶”中打撈個人記憶,只要作家在創作時尊重了自己的個人記憶,是以個人感受為原則的,便能提供另一番意象的藝術表達;二是要在思想高度中開掘情感的深度,沒有情感的深度,所謂的生活的寬度、歷史的深度、思想的深度,都是不牢靠的;三是要在戲曲規律里提煉文學的純度,不僅僅是劇本臺詞、唱詞的文學化,而是追求在戲曲規律里滲透出文學的魅力。另外,編劇的自省,應該是長期的修煉。要把為基層劇團寫、給普通觀眾看刻在心里,無愧于腳下這片土地,唱響鄉音不動搖,無愧于偉大的新時代;唱準高調不跑調,把主旋律唱成流行曲。
羅 周
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一級編劇
近年來,江蘇形成了穩定的專業編劇隊伍、良好的創作生態,“江蘇戲劇編劇現象”蔚然可觀。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實行了以系統化培養中青年作者為目標的長效性發展機制,為江蘇戲劇創作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效保障。具體主要依托“三大平臺”建設:一是依托質、量兼備的輔導規劃平臺,包括“江蘇戲劇講壇”“新劇本征選”“重點題材劇目創作輔導”、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養措施等;二是優中選優的評選孵化平臺,“紫金戲劇文學扶持計劃”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三是相輔相成的評宣平臺,我院以人才隊伍為依托,建立了以《劇影月報》為代表的評論和宣傳平臺,形成了“創作—演出—宣傳—評論”的全環節。
周 琰
江蘇省蘇州市文藝創作中心一級編劇
跨門類劇本轉化是一場關于“對話”與“重構”的藝術——與原作的對話、與戲曲傳統的對話、與現代劇場的對話、與觀眾的對話。這種對話既需要對文學影視母題的深度解碼,也需要對戲曲本體的創造性重構;既依賴編劇、導演、作曲、舞美、服裝、燈光主創團隊的協同創新,也離不開院團整體資源的有機整合。作為一名青年編劇,小劇場的實驗路徑是我們成長探索、實驗積累的有效平臺。在這個過程中,鍛煉的不僅是從一度文本到二度舞臺的創作演變,更需要編劇和導演、主創、演員們一起切磋磨合、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成長。
方朝暉
福建省漳州市文聯一級編劇
題材好比礦藏,往往需要深度挖掘才能挖到有用的礦層。題材的深挖過程,往往是劇本質量的提升過程。例如,歷史題材劇本創作的關鍵在于突破“歷史真實”的表象,抵達“人性真實”的本質。這要求創作者具備穿透歷史迷霧的洞察力,能夠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出具有永恒價值的人性本質與人生意義。這樣,才能把題材挖掘到深層,才能使劇本具有精品品質,有較高的思想內涵與文學價值。
王 羚
福建省實驗閩劇院一級編劇
劇本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一個劇種、一個院團的綜合藝術質量和人才建設。就地方戲劇種(閩劇)來說,從劇本創作開始,就應該考慮到舞臺表現,留給各種藝術聲腔表現空間。我覺得了解本劇種的文化藝術特征至關重要。要懷有對劇種的敬畏之心,才可能創作出符合這個劇種的戲曲文本。此外,劇本是劇作者個體的生命訴求和獨特表述,它應是“求異”的。在我們共處的大時代背景下,開掘我們不同的藝術視角、生命感受,從而在戲劇文學中展現我們各自不同的精彩。
戴先良
福建省寧化縣政協二級編劇
首先,就如何做好劇本選題規劃和深度挖掘來說,我認為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具有強烈戲劇性的事件,二是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三是故事內容、題旨與形式的相對和諧。其次,就如何平衡劇本的文學性與商業性來說,我更愿意把這個問題看作是一種西方戲劇觀和中華民族戲劇觀的異同調和。另外,就如何完善編劇人才培養機制來說,培養劇種化的編劇應是最緊要的,劇種意識不夠,也是導致“題材同質化”的原因之一。
黃秀寶
福建漳州市薌劇(歌仔戲)傳承保護中心一級編劇
關于劇本創作,無論是“題材的選擇規劃和深度挖掘”,還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及“編劇的培養機制”這些議題,都讓我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關于劇種性的問題。放眼全國各地戲劇舞臺的呈現形式,我們當前的戲劇形態,我覺得不單是題材趨同化現象,劇種特色也面臨著消解的風險。關于劇種性問題,我認為當前對“劇種性戲曲編劇”的培養有所忽視,因此要給青年編劇、青年主創試錯的機會,給他們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創作的空間。
林清華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劇本質量問題,其實有一個“根源性”問題,即如何“培元固本”,甚至是“開源擴本”的問題。戲劇還是要解釋人心的寬度,探索人性的深度,為時代作證,要去梳理個體生命展開的過程。所以,我總認為一個好的劇本,作者一定是把自己放進去的。這也是我為什么認為要珍惜稚嫩的原因,要給學生以自由和舒展的空間。因此,我建議綜合性院校和專業院校在編劇人才培養方面要實現某種有益的互補。此外,關于戲劇批評標準的問題,對劇本的批評首先要去體察作者的用心,細節的梳理,靈魂的激蕩,并由此認識一種生命的存在。
蔣良善
江西省樂平市劇協二級編劇
第一,劇本選材要摒棄急功近利、不顧條件硬上的思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不僅僅限于題材、素材,還有語言,這就涉及到劇本的文學性。第二,戲劇的商業性也要講究戲劇劇本的文學性。對劇本文學性的要求,不僅僅是藝術本身的需要,還有市場的需要。第三,進行跨門類優秀劇本轉化要做到戲曲化和劇種化,跨門類轉化要明確原作的核心主題和情感基調,分析主要角色和關鍵情節,確保在轉化中保留這些核心元素。第四,編劇人才的培養需要給年輕人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踐中領悟提升技能。第五,健全戲劇劇本論證制度、提升劇本質量、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是推動戲劇行業良性發展的關鍵。
姚金成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一級編劇
現實題材戲劇“主題創作”難,究竟難在哪里?首先是對我們這個復雜而巨變時代的生活認識和把握之難。為什么我們很多主旋律戲劇中的英雄形象不受人待見?就是不真實、不可信、不可愛,這是最要命的問題。為了走出這種戲劇構思和創作的誤區,刻畫出“有筋骨,有溫度”、能感動人、啟迪人的藝術形象,我提出了在構思和創作中三個要注意的要點:第一,英雄人物的起點要低;第二,要為英雄人物精神和人格的成長設置扣人心弦的命運困境;第三,英雄人物不能十全十美,要注意表現英模人物身上的“瑕疵”、弱點。
胡應明
原湖北省藝術研究院一級編劇
首先,關于如何做好選題規劃及主題性創作如何破題,我們應當解放思想、自我松綁,把習慣了的“題材決定論”化為“題材開掘論”,把不自覺的“主題先行”變為“主題的具體性提煉”。其次,關于如何更有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認為要敏銳地切入到生活的深度,深入人心,深入到人性的幽微之地。第三,關于如何平衡劇本的文學性與商業性,我想戲劇的文學性必然包含戲劇書寫中人物及其語言的個性化、動作化乃至詩意化,這個詩意也可以是明白如話的詩意,也可以是情真意切的詩意,這樣的文學性是一定能直擊人心的。
劉恩平
戲劇編劇、導演(新時代舞臺藝術創作領軍人才高級研修班學員)
首先,就環境、生態而言,既包括創作群落自身的藝術修養、價值追求、襟懷秉守等在內的生態、心態“小環境”,也包括創作導向、評論、輿情、網絡等在內的“大環境”。其次,就創作而言,我們要審慎看待三組文化行為,一是非遺傳承與文藝創新,二是技術“手藝”與創作“守藝”,三是符號出海與文化出海。第三,就評論而言,評論人與創作者之間,最好的分寸是有必要的“疏離感”。距離產生美,是說藝術審美一定包含著理性的審視。我們尤其對肩負評委職責的專家、評論家,素來寄望良深,因為他們是作品評審、文藝評獎的守門人、質檢員。
來源:中國藝術頭條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