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孩子看起來很努力,很少浪費時間,甚至吃飯和排隊時都在學習,爭分奪秒刷題和讀背,可是成績卻絲毫沒有提升。
孩子也因為越努力而越焦慮不安,學習效果也不好,情緒也更加煩躁。
家長嘴上不說,但心里也在暗暗質疑孩子真的努力了嗎?
我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明明這學期看著孩子學習認真了很多,作業也按時完成了,周測的成績也還不錯,可是月考成績一出來還是停留在原地。
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孩子在假努力,孩子似乎給我畫了一個大餅,讓我過度樂觀和相信孩子了。
冒出這樣的想法后,我覺察了下自己對孩子成績的不滿,源于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完全不符合我的預期,不管是我看到的還是孩子跟我溝通過程中,成績都不該停滯不前的,所以我很容易給孩子貼“不努力”的標簽;
第二個原因是明明我看到了孩子比之前努力,這是事實,可是結果讓我心里沒底了。
后退一步,我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是假努力還是給我了一種假象?
心理學有個專業術語叫“付諸行動”,它其實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也就是說當不能直接表達情感和情緒時,會做出相應的行動。
也就是用行動來表達潛意識深處的情緒,通過行動來緩解內心的沖突。
而我對孩子的不理想的成績就是這樣,雖然我嘴上說沒事,但內心是有點失落和沒底氣的。
面對孩子時,雖然我沒有說什么,但我會刻意跟他保持距離,甚至不愿跟他說太多。
還有就是當孩子成績沒考好時,雖然他嘴上說沒事,但內心卻很煩躁,對我提出的要求也會相對配合。
不管是家長還是小孩,在有情緒或沒有好的結果時,會忐忑不安,也會夾起尾巴做人。這其實也是一種防御。
防御過程的“付諸行動”有兩層含義:
一層含義是把內心的想法,積極的落地到行動;
一層含義是行動來化解內心的沖突和壓抑的情緒以及忐忑的心。
前者是積極的行動,后者只是為了緩解焦慮和緩解沖突以及發泄情緒。
如果家長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看不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那么很容易就造成孩子作用防御機制的“付諸行動”。
孩子這樣看似積極的行為,會隔離情緒,也會讓孩子更加壓抑。
所以對勤奮的孩子但沒有進展時,父母要做的不是斥責和懷疑,而是穩住自己的心態。
并不是所有的“忙起來”都能有一個好的結果,也并不是見縫插針的把時間充滿就真的有效率。
如果只是為了努力而努力,或者為了忙碌而忙碌,會造成一種假象,甚至作為一種無效模式而被固定化。
對于孩子學習來說,如果只是為了求得心安,而不是為了追求效果,那么學習可能就成為一種程序化。
也有孩子把努力當成一種機械模式,恨不得不吃飯,不睡覺,全天都學習,但學習效果卻很差,情緒也會越來越焦慮。
我學生時代就是這樣一種狀態,非常努力,晚自習下課,我都不舍得睡覺,還在昏暗的路燈下學習,但學習成績依然不咋樣。
努力過后還沒結果,就會產生很多自我懷疑和自我攻擊,覺得自己真的太笨了,怎么都學不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背負了太多的壓力和自我要求,反而越努力越不堪重負,越回避學習,越覺得自己笨得出奇。
當時間都花在情緒與對自己的對抗之中時,根本就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和整理,只是機械的努力。
當努力不是為了效果,而只為求安心時,就很悲劇。
幸運的是,我的孩子從來不會像我一樣只為安心而學習,他比我更灑脫不羈。完全遵循自己的心意,覺得需要才會學習,不然任何人都強迫不了他去努力。
當我接納孩子跟我不一樣,接納孩子不努力也沒關系,接納孩子比之前努力了,但還沒有相應的結果也可以時。
我對孩子努力卻沒有相應的結果,就釋懷了。相反我更相信孩子在經歷了長長的黑暗期,也會迎來新的開始。
因為我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從來不懷疑,同時我也看見他比之前努力,只是努力的程度可能還不夠,但這不是我能左右的。
相信并且尊重,允許且接納,所有的潛意識不滿意都煙消云散,一切都變得欣欣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