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界的創造力絕對是沒有盡頭的,而且有愈發直戳人心、不留情面的趨勢。
繼油膩金融男、超mean白女之后,模仿達人們演上了劃水型大學老師,把大學生看得像是在短視頻里上了節水課。
@戲很多的金兌
用著清朝遺傳下來的老舊PPT,全班分組輪流做匯報,還特別喜歡發表個人感慨。
講著課的功夫超絕不經意間提到“我愛人那時候...”“我那在常春藤讀書的孩子...”。
@港妹妹join
985名校生和大專、雙非生在評論區對賬,原來大家都遇到過不少這樣的老師。
不以學校排名為轉移,總有大學老師能把專業課上成無聊老古董課,就業指導、思政等傳統“水課”反倒管得比高中還嚴。
上大學上廢了、覺得大學是在浪費生命、上課沒用全靠自學......類似表態快成了大學生的常規吐槽。
有人這樣形容自己上課的體驗,一眾網友找到了嘴替:
“七十年代的人拿著八十年代的教材用著九十年代的技術教00后如何解決二十世紀出現的問題并且在現在找工作”。
“專業課PPT比我還老,就業老師壓根沒找過工作”
“清朝PPT”這個概念,乍看過于矛盾實則相當傳神。
有人從天體物理概論課的PPT上,學到木星目前已知有61個衛星。
時至今日這個數字已經更新到了92,而老師的課件也停留在了上世紀。
那時候各學派的泰斗級人物還沒有逝世,生卒年信息標著19XX-~。
底下的學生邊覺得搞笑邊狂敲木魚,PPT這么多年沒變過,比物理學第一定律的地位還穩固。
@懶羊羊大王
如果有學生提出學習資料應該適當更新一下,可能會得到“誰說這PPT老啊”的滴水不漏答復。
“它舊但是它經典,你要學會跟這些經典理論建立互動、跟基礎性概念知識產生溝通對話”,模仿新聞學老師的視頻得到了新聞專業學子的一致認可。
縱橫三尺講臺多年的大教授會用他的過來人經驗說服你,他當年就是靠這套PPT復習考上了博士,拿到教職后又用它帶出無數優秀學長學姐。
時間像一頭野驢,全社會都在飛速進化,唯獨把大學校園這片凈土落下了。
化工大三生@Euphoria說老師教的計算軟件,得把電腦時間調成2008年才能打開。
大學生電腦塞進一堆上古神獸,2011版的工程制圖軟件、需要在WindowsXP系統運行的模擬軟件、早被工業界淘汰的數值分析軟件。
在網上兼職接活的打工人被難倒,原因是課程作業涉及的技術太落后,落后到產生一種退化無能的感覺。
文科生也沒逃過,要老老實實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祖輩傳下來的知識。
廣告學在讀網友@可樂兌水吐槽2025年了還在學報紙排版,市場營銷專業的@大臉貓bot聽著老師一板一眼講新媒體的定義。
互聯網技術迭代速度以月計算,教材更新周期5年起步,學如逆水行舟在新時代有了新意涵。
學生步入大學一個星期就能覺察到的問題,更有經驗的人當然也都看在眼里。
宇樹創始人王興興就公開表態,教材應該像手機操作系統一樣定期更新,學生應當在課外多接觸實際項目,親自操作先進的工具與設備。
“過時”不僅在學習內容和資料上,還在學生的課程設計上。
如果課程設置有大眾點評的話,《就業指導》想必要喜提最低分了。
大學生們調侃說這門課的老師就沒真正地自由市場上就過業,反倒是坐在下面的學生們貢獻出了這一授課崗位。
@Ukii所在的理工類學校還專門開發了教材,一百多頁了還在講就業指導的意義,有種聽領導ta講“這是在栽培你”般的滑稽感。
相比起套話,他們班上的同學更想知道五險一金里面的細節、談薪的技巧、簡歷撰寫門道。
學校不教這些,大家就只能自己去社會大學里摸索了。
一個假裝教一個假裝學,大學課堂快成雙向表演了
很多課其實本不至淪落到水課這種地步,課程的干貨量取決于老師的用心程度和職業態度。
不同老師上課帶來的體驗感差別極大,“神仙老師”的課爆滿,講得仔細有穿透力又有經驗,上課認真聽比下課自己琢磨高效的多。
而網友@叫我小fu遇到過態度敷衍的老師,核心專業課數據結構與算法也能被上成大水課。
老師先照著PPT念半學期,后半段直接開啟“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上臺講。
這就造就出了大學生的一生之敵小組作業,花大量心力精力去溝通、分工,緊趕慢趕攢一個PPT出來。
“我們班上人多,3~4人一組按組匯報估計也需要四次課”,老師只需要布置兩次匯報,就能“水”過一半時間。
@阿布DD
而匯報內容還經常跟所學知識、當前能力錯位。
老師要求@叫我小fu班上的同學閱讀計算機圖像識別領域前沿論文提煉出研究路線、創新點等要素。
然而多數大學生壓根沒受過正統的信息檢索、學術寫作訓練,只能照葫蘆畫瓢硬湊。
自學是需要鍛煉的重要能力,不意味著不需要專業指導和及時糾正。
跟@叫我小fu有類似經歷的網友@momo(死磕實驗版),自嘲在臺上裝得很有底氣的樣子快速講完,老師象征性提點意見,一塊把這節課糊弄完事。
大家的感受有共通之處,像是老師和學生共同表演一門成果展示的藝術,一次又一次“翻轉課堂”累積下來,真正的學問沒學到,只精進了踩著ddl狂趕進度的應付學。
專業課之外的選修課,被大學生寄予了陶冶情操、開拓視野的愿景。
一上課才發現,貨不對板的失望程度堪比網購衣服。
供應鏈專業的@貝塔去上《流行音樂鑒賞》,銳評道完全不如一些博主講得吸引人。
一些網友遇到過喜歡侃大山、放電影、秀個人經歷的老師,“不帶貨不接廣純折磨”。
教課亦是上班,大學生對老師們的“精神狀態”也有一些貼臉開大的洞察。
應用物理系在讀大學生@壹der說給她上過課的幾位老師有種不得不給學生上課的活人微死感;學社會學的@Dinuu將他的部分老師總結為“有種吃盡時代紅利的松弛感”。
雖然刻板,但通過了評論區廣大學生的顯著性檢驗。
有做學院教學秘書的網友透露,理工科科研負擔重,上升通道和教課水平關系不大,老師一般不愿意在教學上費心思。
文科生網友則認為一些老師把學生作為情緒容器,承載住部分過剩的表達欲和被仰望的需求。
靠著二十年前發表的論文坐穩現在的高位,模仿視頻高贊是慵懶感老師的細致描摹,“那種看著同學們你們迷茫的未來,而我已經功成名就退場后的慵懶感”。
大學生們還吐槽遇到過很喜歡介紹自己風云故事和壯闊家事的老師,與課堂完全無關也能盡數分享。
網友@小渠upup以為走進了《線性代數》的教室,結果上了十分鐘的《我當年在美國做phd的時候》《2014年在慕尼黑當訪問學者》。
“我愛人、我先生、我孩子是高頻詞,一學期下來知道了稅法老師一家的人才輩出、財力雄厚和不俗家風”,@比耶說她的這位老師劃重點很爽快,有種給老師提供情緒價值來換取分數的感覺。
之前有個很火的話題叫“畢業后才意識到大學老師是自己為數不多能接觸到的高層級的人”,現在不少大學生對此祛魅了。
因為他們上過一些課后發現,電影里拍的那種恩師提攜、打磨璞玉的情節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你假裝講課我假裝聽課的淡薄師生交集。
越“劃水”越疲憊,學生老師都無奈
面對“水課”和劃水老師,大學生們疑似失去所有力氣和手段。
畢竟考勤嚴、學分得拿到手,改變不了課程和老師只能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
吐槽水課現狀,就能得到“這個是真上過學”的瞬時共情。
有人在水課上自學其他科目、寫作業,有人忙著準備實習面試。
似乎也能把水課的時間“填滿”,用來做一些自己覺得更值得去做的事情。
不過社交媒體上還是彌漫著一種“被水課耽誤”的集體情緒。
大學生們覺得這樣的在校狀態會養成懶散、注意力分散的習慣,“劃水”態度滲透進大小事情的規劃和執行中。
一些希望通過學校教育增強自己競爭力的年輕人,其實并不排斥下功夫潛心學了之后真正有用的課程,“看似輕松的課表、套路化的課程,純粹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有網友說他的大學授課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就像同一屋檐下維持表面和睦的離心夫妻。
“你的心思絲毫沒放在教會我真才實學上,我則不會對你的任教水平抱以任何期待。”
這里面有個人因素,也離不開整體環境的傾覆性影響。
企業招聘希望招來能立馬上崗的成熟打工人,焦慮的大學生對無用水課和落伍培養體系的容忍度持續下降。
而學校既不能“功利性”大轉型上手教職場技能,又在基本的邏輯分析、批判性思考等通用能力訓練上有欠缺。
上課的作用無限壓縮到換學分、拿到那張文憑。
學生們控訴學校的每寸土地都在吸精氣,被磋磨得失去了動力和方向。
感到委屈、疲憊的老師也有不少,科研、教學、行政身兼數職讓他們成了脫不下韁繩的表面光鮮型牛馬。
尤其是“青椒”群體,他們要不簽下非升即走賣身契,要不處于剛拿到教職各項任務都得抓緊的階段。
有人用心設計教學大綱、每頁PPT都親自經手,而上課得到的正反饋卻很少。
事實上,非專職教學的大學老師所受的教學訓練極少,個人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并不掛鉤。
中國大學課程質量的相關討論已經有很多年,國際大學排名參考因素的教學這一環節,國內大學的分數通常不會太高。
很多學生發現高質量網課后打通了任督二脈,即使是英語教學也能啃下來。
@阿瑟紀錄片傳奇
而比教學狀況本身更讓大學生無奈的是,他們不具有十分“正當”的聲討立場。
優績主義之下,有主體性和能動性的成年人應該自己托舉自己,學得不好得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都是成年人了,要為自己選擇過怎樣的大學生活負責”,上大學四年這句話能聽出繭子。
與此同時,獨立的成年人在大學里要查進出校、宿舍定時斷電、各種打卡不間斷。
大學生們本來希望通過接受高等教育來獲得一定的前瞻性視角,卻感受到了滯后性。
多少所大學撤銷多少個專業的新聞時不時出現,數字之下是一個個大學生的際遇沉浮。
如果說大學和職場之間的縫隙必然存在、大學沒有義務承擔起培養學生平滑步入社會的教育任務,可做的仍然不少。
微觀上,換掉上世紀的PPT、課堂上多引入實踐內容這種程度的事情,還是可以辦得到的。
宏觀上,調整大學老師的評價體系、摸索校企合作模式,也是有探索空間的。
這樣至少能讓年輕人從學生切換到打工人所經歷的陣痛期,得到一些緩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