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魏延之名,在五虎將之下,亦常被稱之為蜀漢第六人。
然以魏延之實力,緣何未入五虎之列?
今日,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第一回 正史無虎名,演義定乾坤
且說那蜀漢昭烈帝劉備麾下,關張趙馬黃五將,因一部《三國演義》名震千秋,世人皆呼“五虎上將”。然翻遍陳壽《三國志》,何曾見“五虎”二字?原是那陳壽筆下,五人功績相近,故合為一傳。
可嘆魏文長,縱有鎮守漢中十年之威,子午奇謀驚天之智,卻因史家一筆,未入此列。后世說書人偏愛“五”數,合五行,應天道,生生將魏延擠出門外。更可恨羅貫中一支筆,憑空添他“腦生反骨”,諸葛亮初遇便喝令斬之。文長縱有百口,怎敵這文學刀斧?
正是:史書徒留半分名,演義卻斷英雄路。
第二回 非嫡系出身,難叩廟堂門
話說劉備起兵涿郡,關張如同手足;趙云長坂救主,肝膽相照;馬超名門之后,黃忠老將歸心。獨魏文長,雖自荊州便投劉備,以“部曲”之身隨主入川,卻終是半路來投。那劉備取漢中時,眾將皆以為張飛必鎮此地,不料劉備擲劍于地,大喝:“魏延何在?漢中太守,非文長莫屬!”
張飛瞠目,眾將嘩然。然文長雖得實權,卻無“四方將軍”之號。何也?
涿郡舊人血猶熱,荊州新客茶已涼。廟堂之上,親疏分明,縱有擎天之力,難破嫡系高墻!
第三回 孤傲犯眾怒,刀光映嫌隙
文長性如烈火,目無余子。軍中議事,常斥楊儀:“庸奴!安知大略?”楊儀面紅耳赤,拔刀相向,文長亦抽劍冷笑:“斬汝首級,如屠豬狗!”
諸葛亮屢勸不止,唯嘆:“魏楊之爭,如冰炭同爐?!备幸粯叮罕狈r文長獻子午谷奇謀,孔明不納,文長竟當眾譏諷:“丞相怯也!若從某計,長安早破!”帳中諸將面面相覷,孔明拂袖而去。
正是:傲骨雖錚錚,孤木怎成林?
第四回 權謀輸一步,身死三族滅
建興十二年秋,五丈原星落,孔明歸天。臨終密令楊儀掌軍,魏延斷后。
文長聞訊大怒:“某尚能戰,豈可為庸奴殿后!”遂引兵南歸,欲誅楊儀。怎料楊儀早遣馬岱伏于險道,待文長至,岱忽躍馬而出,大喝:“丞相遺命在此,反賊受死!”刀光過處,文長頭顱落地。
可憐漢中十年鎮守功,化作綿竹道上一縷冤魂。更痛者,三族盡誅,家廟煙滅。
后人觀此,莫不扼腕:若知韜晦三分計,何至荒冢對殘陽?
第五回 資歷缺一秤,符號少半分
再看那五虎將:關云長忠義貫日,張翼德喝斷長坂,趙子龍單騎救主,馬孟起錦袍銀槍,黃漢升寶刀不老。個個有故事,人人成符號。
獨魏文長,入川未帶舊部,漢中無名門根基。論資歷,不及關張三十年追隨;論傳奇,難比趙云七進七出,不如馬超血戰潼關,遜色黃忠定軍耀武。
縱有鎮守邊關之實,怎敵那“五虎”美名?更可嘆蜀漢廟堂,重象征尤勝才干。
詩云:勇冠三軍又如何?廟堂不認外鄉人!
尾聲 英雄淚盡,青史誰評
后人有詩嘆魏延:
漢中太守氣吞云,子午奇謀泣鬼神。
非是才疏輸五虎,只緣身在嫡系門。
陳壽著史時,特為文長鳴冤:“延不北降魏而南還,但欲除殺儀等?!比磺锕ψ铮绺墩f書人口。
今人再看這段公案,方知:亂世英雄路,三分靠刀劍,七分在人謀。
若文長生在曹營,或成張遼第二;若稍斂鋒芒,或如趙云善終。
可嘆天意如刀,終究容不下一個“不服輸”的魏文長!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華陽國志》《三國演義》,部分情節有藝術演繹)
各位看官,魏延為何無緣五虎將,可曾有他說?
評論區且暢所欲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