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58歲的中年男人,患糖尿病15年,吃這藥已經習以為常,但就在之后一年,他突然出現了嚴重的腎衰竭。醫生追查之后發現,罪魁禍首竟然是他一直在吃的“老朋友”——二甲雙胍。
不是藥本身出了問題,而是他在服藥時,忽略了三個關鍵點。
這不是個例。現實中,像他這樣因為用藥不當導致腎臟功能快速惡化的患者,并不少見。
而問題的根源,往往不是藥物,而是我們對藥物的誤解、對身體的忽視、對警示信號的麻木。
我們到底哪里做錯了?為什么這么常見的藥物,會讓一個人走到腎衰的邊緣?答案并不復雜,卻往往被忽略。
我們得先搞清楚,二甲雙胍的確是一種好藥。它可以幫助你降低血糖,減少肝臟制造葡萄糖的能力,還能提升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簡單說,它能讓身體“更聽勸”,不那么抵抗胰島素,從而讓血糖不那么容易飆高。它還被研究證明,有一定的減重和延緩心血管并發癥的潛力,甚至有些研究說它可能延緩衰老。
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沒錯,但前提是:你的腎要好。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關鍵點。
二甲雙胍的代謝,主要靠腎臟來完成。如果你的腎功能已經打了折扣,這藥就可能在體內堆積,堆到一定程度,就像城市里的垃圾沒人收,最終引發一場“毒素風暴”。
這時候最危險的并不是血糖失控,而是一種叫做“乳酸中毒”的嚴重并發癥。它來得又急又猛,甚至可能在短時間內要命。
而腎功能不全,正是它的高危人群。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紀大了,腎功能本身就不太好的時候,二甲雙胍就成了一把雙刃劍。
用得好,它是救命的;用得不好,它反而會讓病情雪上加霜。
那這位58歲的患者到底做錯了什么?醫生給出的答案是:服藥時沒有避開三個常見卻致命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不查腎功能就長期服藥。
很多人一旦開始吃二甲雙胍,就像吃維生素一樣,年復一年,從來不回頭。但腎功能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年齡增加、糖尿病時間變長、血壓控制不好、感染、脫水等各種因素,腎功能很容易“悄悄滑坡”。尤其是糖尿病本身就是導致慢性腎病的“頭號殺手”,你不定期檢查,就像在黑夜中開車不看導航,遲早會撞上。
醫生建議,每年至少查一次腎小球濾過率(GFR)和肌酐水平,尤其是年齡超過50歲、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的患者,更應該提高警惕。
第二個誤區,是在身體狀態波動時依然堅持服藥。
比如感冒發燒、腹瀉嘔吐、手術前后、食欲極差或長時間禁食,這些狀況都會讓身體脫水、腎臟供血減少,從而臨時“罷工”。這時候如果還照常吃二甲雙胍,就像在發動機缺水時踩油門,最后只會把機器燒壞。
醫生有句話很通俗:“病得厲害了,藥得停一停。”這不是讓你放棄治療,而是讓你適時調整。
特別是發燒、住院、感染期間,一定要主動告訴醫生你在吃二甲雙胍,由專業人士評估是否要暫停。
第三個誤區,是擅自加量或聯合其他藥物而不監測。有些人看到血糖高,就覺得“吃多點藥總沒錯”,甚至在沒咨詢醫生的情況下,再加上其他降糖藥,或者某些“保健品”,結果藥物之間互相影響、增加腎臟負擔。
這種“自作聰明”往往是悲劇的導火索。藥物不是靠“多多益善”,而是靠“合適匹配”。
這三個誤區,其實看起來都不復雜,但真正做到的人卻不多。很多人覺得“我吃了這么多年都沒事”,于是掉以輕心。
但問題是,腎功能的下降往往悄無聲息,等你發現,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干預期。
那有沒有辦法,在服用二甲雙胍的盡可能保護腎臟,降低風險呢?當然有。
具體怎么做?不是靠套話,而是靠細節。
第一,飲水量要適中但不能過量。
很多人一聽“防腎病要多喝水”,就拼命灌水,其實過猶不及。如果你腎功能已經有下降,反而要根據醫生建議控制液體攝入,避免水中毒。
正常成年人每天1200到2000毫升足夠,具體要看體重、氣溫、運動量以及腎功能狀況。
第二,和醫生建立“長期關系”,而不是只在出問題時找他。
糖尿病不是感冒,吃一次藥就解決,而是需要動態管理。你要做的,不是“按說明吃藥”,而是“根據身體調整吃法”,這就需要定期復診。
醫生不是來“嚇你一跳”的,而是跟你一起找出最適合你的方案。
第三,別把藥物當作唯一的救命稻草。
控制血糖,不只是吃藥那么簡單,更要靠飲食結構的優化、適度的運動、規律的作息。比如說,減少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選擇慢消化的全谷類食物;比如飯后散步20分鐘,就能幫助血糖更平穩地下降。
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動作”,其實比吃一堆藥更有效。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細節:不要一邊吃藥一邊喝保健酒、吃來路不明的中藥偏方。這些東西有的含有重金屬,有的影響肝腎代謝,和降糖藥混在一起,可能火上澆油。
你吃的是藥,不是碰碰運氣的“神水”。
最后還得提醒一句,別輕信網絡上所謂“控制糖尿病的神奇方法”。真正有效的治療,永遠是在醫生指導下、結合你身體實際情況量身定制出來的。
每個人的糖尿病都不一樣,別人適合的不一定適合你。
腎臟是個沉默的器官,它不會立刻告訴你“我不行了”,但一旦喊疼,就很難回頭。
二甲雙胍這藥,是“好鋼”,但不能亂用。希望你在用藥時,既有信心,也有敬畏。
別讓好藥變成壞消息,別讓多年努力毀于一念之間。
參考文獻: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慢性腎病管理建議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說明書數據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