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收到了襄陽同行老師們的教學思考,結合現場討論和劉莉老師的點評,對于跨學科的理解,更進一步,特此展示分享,一方面將本次襄陽之行的學習經驗廣而告之,以圖引發更大范圍的思考;另一方面是以此為示范,今后的培訓活動,提倡每位參與老師用筆記錄自已的思考,每隔一段時日,再翻出來看看,自已的理念是否又有新的進化,同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去驗證自已的思考,拋棄一些不適合的,保留對自已有幫助的,完成教學經驗的積累與升華。
第一篇《跨學科視域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思考與體會》,作者:伍家崗區岳灣路小學,向志丹老師
從初聚時的滿懷期待,到分別時的依依不舍,2025年4月9日-10日很榮幸能夠在黃老師,張校長,王老師等伍家崗區優秀老師的帶領下參與了一次“跨學科”之旅。
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而跨學科綜合與實踐活動不僅能打破學科壁壘、強化實踐應用,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落實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跨學科思維”。通過參與本次聚焦“跨學科”,賦能“新課堂”的學習,我對小學數學跨學科綜合與實踐的思考有以下3點體會:
一、聚焦真實性:基于真實問題,激發學習動機。
跨學科主題活動的核心是讓學生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使數學學習不再局限于抽象計算,而是與生活、社會、科技等緊密結合。基于真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決需求才能讓培養學生全面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本次學習的7節課程中:制定研學計劃、身邊的橋、沙漏計時、馬拉松里的數學——平均配速、認識克與千克、節約用水、用數學與編程知識進行校園導覽路線設計,都是我們身邊最真實存在的情景。那我們為什么要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呢?比如平均配速,因為當我們知道了這個知識以后,是對學生在馬拉松比賽中有幫助的,能真正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存在的困惑,由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拓寬生活中知識維度。制定研學計劃也是學生們每學期都在經歷的活動,但是在生活中學生缺乏思考,在本節課中老師幫助學生將復雜、無序的問題變得有序、簡單,我想這也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真正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觀察我們的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用我們目前掌握的方法來解決它。
二、確定“數學基點”:以數學為核心,培養核心素養。
跨學科學習不是多學科的簡單疊加,而應以數學為核心,其他學科作為支撐,確保數學知識在活動中得到扎實應用。在去年學校的小主題研究課中,我也授課了身體“尺”這一課,在教學中我其實很害怕跨到其他學科進行教學后,偏離數學課,跨得出去,但是跨不回來。通過聽劉老師的點評,以及私下里跟黃老師進行交流,讓我對跨學數學教學有了更深的體會,那就是要以數學為基點,整合相關學科內容。比如在《沙漏計時知多少》一課中以沙漏為載體,幫助學生從“計時工具”的功能走向“時間量化”的數學思維。雖然本節融入了用科學知識制作沙漏,但是沙漏的制作只是為了接下來的環節中幫助學生感知時間,記錄時間。在這里我有一點困惑,既然沙漏是用來幫助學生感知時間和記錄時間的,那學生操作動手制作沙漏的這一環節是否可以講的更清楚,讓學生體會沙子多少以及孔徑大小對沙漏的影響。那如果真的讓學生去細致的探討影響沙漏時長的原因,會不會這節課的時間不夠?或者這節課就會偏向科學探究了?
三、數字技術賦能:提升探究效率與深度。
數字技術可以優化數據收集、分析、呈現的全過程,使跨學科學習更高效、互動性更強。目前為了讓我們的課程更加高效,AI、豆包等技術一直是我們想用在課堂上的工具。在“碼”力覺醒“數”說校園一課中,讓我收獲頗多,錢老師運用數學與編程知識,讓機器人進行校園導覽路線設計。將數學語言轉化成編程語言,將編程代碼輸入AIcode編程平臺生成機器人行動代碼,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數學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應用。也讓我感受到了數學語言為編程語言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思維方法,但實際上數學知識的學習是理解和運用編程語言的重要基礎。學生在輸入了編程代碼后能讓機器人完美的實現“學校小主人”的作用。我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本節課主要的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有沒有真正的讓學生明白呢?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雖然課程的各個部分是獨立的,但這是由于實際需要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然而,教育的最終目標應當是使這些獨立的課程能夠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的身心都能沉浸其中,以實現全面的發展。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活動課程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去學習和研究,我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在學習之途篤定前行。
第二篇《學在路上 行在課上——2025年湖北省六市小學數學聯合教研活動學習感想》,作者:伍家崗小學教育集團李家湖校區,吳丹丹老師
前后上了兩整天的課,終于能踏上了凌晨五點的綠皮火車,以一碗地道的襄陽牛肉面開啟了難得的安心學習交流時光,不過期間還是忍不住打開監控看看班上的娃是否安心午休,結果是——我更不安心了!不過既然身已在外,只能把心又放回肚子里,認真向優秀的老師學習才是正解。
七節課的精彩之處自不必我再錦上添花,但是我在聽課時對某些教學活動設計萌生了一點自己的想法,也生出了一些疑惑,受到了不少啟發,現記錄如下。
我的想法
《馬拉松里的數學——平均配速》一課,是否可以先把馬拉松的相關資料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感興趣的數學問題,經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再讓學生分析自己的跑步成績,利用已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去調整自己的跑步計劃,學以致用,實現數學與體育、語文的學科融合。
《樹節水新風 算點滴之賬》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淡水資源的稀缺和得來不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制作簡易凈水器進行過濾,并記錄了過濾前后的水量。之后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數據,發現過濾后比過濾之前的水量少。先不說實驗數據是否嚴謹可靠,我認為這樣簡單的縱向對比沒有發揮出數學學科價值和實驗的育人作用。是否可以把老師留給學生的課后任務“算一算按這個凈水速度一個月可以凈化多少水”放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讓學生算一算凈化后的水是凈化前的幾分之幾,從數據中能直觀地感受節水的重要性。
《了不起的中國橋》是不是可以在課前調查一下學生對于家鄉的橋、中國的橋有哪些了解和問題,再從中梳理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來探究,體現“學為中心”的課堂,挖掘出“橋”所蘊含的更深遠的教育價值。
《沙漏計時知多少》在制作沙漏的過程中,是否可以讓學生通過不斷調整沙量和孔徑大小并記錄和分析相關數據來制作符合規定時長的沙漏,雖然有難度,但可以加深對沙漏秘密的認識,體會制作成功的快樂。
我的疑惑
《趣游研學我做主》的研學方案在同學們的協商合作下出爐了,接下來學校的研學方案是否真的按學生的方案實施?既然是真實問題,學生又花費了精力、投入了感情,如果方案只是紙上談兵會很打擊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了不起的中國橋》一課中的“橋”的作用到底是體現數學與人文社科的融合還是情境載體?學生是否真的有從左數、從右數橋的欲望?
我受到的啟發
一、要讓學生“三會”,首先老師要善于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才有可能發現合適的主題,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去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把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現實生活中,提升核心素養。
二、要有課程意識,我曾在課堂上給學生講過平均配速,但沒有意識到可以設計成跨學科案例。
三、AI的普及,意味著更需要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和辯證審視信息的能力,做到合理選用不盲從。
四、教學是一門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欲望至關重要。老師牽著走的課堂始終沒有活力和靈性。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去研究他們真正想研究的問題,就算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學生所經歷的就是最好的目的。
五、一個優秀的數學跨學科案例從選題、設計到實施、總結反思,應該不是某個老師可以獨立支撐的,而需要一個團隊甚至學校層面的協作。而且在本次展示的課例上,老師提供的研學餐飲信息、做沙漏和凈水實驗的材料、掂一掂的所有物品和機器人的相關配置,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精力甚至是財力來準備的,這可能也是擺在綜合與實踐課程能否實施落地前的一道門檻。
以上種種僅個人淺薄之見。本次學習之旅雖已歸來,但真正的收獲、思考將在每一節課上去生根、發芽……
第三篇《襄陽觀課思考》,作者:伍家崗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花溪校區,袁玉婷老師
此次的區域聯合教研活動聚焦跨學科融合,通過7節生動多樣、精彩絕倫的課例充分展現了跨學科融合教育在教育創新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我們不僅在課堂上看到了學生思維層次和自主探索能力的提升,也看到了教師在教學視角和教學手段上的拓展,教和學形成了共振合力。劉莉老師最后的點評,更是通過拋出問題的方式,一針見血的點明了跨學科融合教育的核心要點,發人深省。結合我自身的教學過往和經驗,我也有了幾點思考和啟發。
一是巧設情境強互動,妙用策略喚熱情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相信每一位老師都能深刻的感受到,興趣是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的核心驅動力,很長一段時間我也在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涂婧老師在《我的心中有桿秤—克與千克》這一課中,引導學生以身體為秤感受克與千克,發展學生的量感,讓學生在實操中對1克有多重,10克有多重,1000克有多重形成具體的認知,使學生沉浸式的參與到一個相對有趣且緊密聯系生活的情境中來,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效果頗佳。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共性的思考和方法,我們要試著從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角度去考慮他們的興趣點,考量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從他們感興趣、更熟悉的事物入手,設置符合低齡段學生性格特點的情境,引導他們投身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知識印象,激發學習熱情。
二是智啟課堂練思維,科技賦能促創新
當下,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擁有優渥的學習條件,跨學科學習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更是一大熱點。要在這一點上展開教學,怎樣恰當地引入、融合信息技術,以及學生要在這樣一節綜合實踐課中達到什么學習目標,鍛煉何種能力,本身也是對教師教學設計的一種考驗。在《趣游研學我做主》這一課中,老師讓學生對比自身設計方案與AI設計方案的不同之處,分析使用AI工具的優勢與劣勢,引導學生在使用AI工具時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滿足自身的個性化需求。其實質是在鍛煉學生在面對大量信息時,應當有審辨的思維,讓學生通過接受信息、處理信息不斷地提升自身思維能力。在錢琨老師的《“碼”力覺醒 “數”說校園》這一課中,其通過引導學生將數學語言轉成編程語言,操控機器人,通過試錯不斷地優化代碼,最終到達目的地。這個過程,不僅反復考驗了學生的數學功底,也培養了學生先思考,再操作,面對問題及時優化的思維模式。在利用科技工具激發學生興趣的背景下,在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中,學生潛移默化的拓寬了自身視野,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均得到了提升。
新生代學生本就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作為老師,我們應當與時俱進,用好科技工具箱,乘時代之東風,提升教學效能。
三是實境融通激探索,躬身力行踐真知
李偉能老師的《樹節水之風 算點滴之賬》這一課是想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到節水的必要性,課堂中先是通過科學小實驗使學生了解凈水的簡易過程,接著通過介紹符合生活實際的階梯收費使學生了解其背后鼓勵節約用水的真實目的,最終學生通過計算階梯收費得出應當節約用水的生活經驗,形成了把知識付諸實踐的邏輯閉環。從李老師的課堂讓我認識到創設符合學生思維水平、認知水平的學習情境對教學質量提升及知識實踐的重要性。我們跨學科融合的課堂,可以構建一個真實情境,以解決真實需求為基礎,再和其他學科知識有機融合,課堂從數學中延展出去,最后又回到數學應用中來。如此豐富的課堂呈現不僅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更大程度地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附劉莉老師點評的部分PPT照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