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技術的升級,都會帶走一批“過時的產品”。
從功能機被智能手機淘汰,到DVD悄然退出客廳,類似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沒人會懷念,但每個人都可能中招。
而現在,輪到汽車行業了。
譬如最近就有人預測,未來3年,“這些車型”可能會被時代淘汰。
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會被淘汰的,不就是那些沒人買的冷門車嗎?”
還真不是。
這一次,危險的不只是邊角料。
甚至不少現在還在熱銷、看起來風頭正勁的車型,也可能悄悄排在“淘汰名單”里。
比如有的合資品牌,銷量依舊堅挺,4S店里人來人往。
但你要是真去翻翻配置、看看平臺,再對比一下現在的新能源競品,你就會發現:
它幾乎是靠著情懷、習慣和品牌濾鏡在硬撐。
更諷刺的是,很多人買它是為了“保守、安全、開幾年不吃虧”。
可一旦技術落后到某個臨界點,保值率、維修成本、乃至使用體驗,都會突然變成一場“慢性災難”。
這不是嚇唬人,而是過去一兩年,已經在二手車市場上悄悄上演的劇情。
那些曾經一車難求的熱門車型,如今轉手價格連自己都不忍心看。
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些中大型燃油 suv。
曾幾何時,它們是身份的象征,是“事業有成”的標配,是很多人心目中對“高級感”的第一認知。
但你現在去看看,曾經30多萬、40多萬的中大型豪華SUV,二手殘值崩得一塌糊涂。
有些甚至開不到三年,價格就直接腰斬,折合每天虧掉大幾百塊,肉眼可見地“掉隊”。
為什么會這樣?
很核心的原因就在于:
大排量+高油耗,早就和如今“理性消費”的主旋律背道而馳了。
現在的消費者不是沒錢,而是越來越不愿意花“冤枉錢”。
尤其是年輕一代,更看重的是用車成本、智能化程度、駕駛體驗,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貴”的車身和標志。
你想想,一邊是2.0T燃油SUV,百公里油耗十幾個;
一邊是新能源車,三電系統絲滑、OTA常更新、還有輔助駕駛,關鍵還便宜數十萬——放在面前,誰不心動?
更關鍵的是,現在不少新能源車還能加油,油耗還更低。
面對這樣的產品力反差,傳統中大型SUV還能靠什么硬撐?
品牌光環、情懷濾鏡嗎?
說實話,這些也許還能撐一陣子,但在使用體驗、成本差距、技術落差面前,遲早會被現實擊穿。
不信你去翻翻今年2月的中大型SUV銷量榜:
銷量前十的車型,純油車就剩下寶馬 x5和昂途這兩款了。
按照這個趨勢來看,你還能堅信自己的觀念嗎?
其次,就是那些油改電的車型。
說白了,這類車就是“把油車的殼子套在電車身上”,看起來是新能源,骨子里卻還是那一套老結構。
電池位置不合理,影響空間;底盤沒調校好,開起來別扭;
更別提續航、能耗和冷暖空調這種用車體驗,簡直“一言難盡”。
最尷尬的是,它既沒有電車的優勢,又放棄了油車的成熟,徹頭徹尾成了個“四不像”。
很多人買的時候沖著新能源指標去,結果開了一年才發現:
充電慢、續航短、系統卡、沒OTA、也沒輔助駕駛,除了綠牌,啥都不綠。
現在再去二手車市場看看,不少油改電,已經成了新能源里的“老年代步車”。
說到底,這類車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走遠,它只是用來“蹭一波牌照紅利”的臨時方案。
真正想買電車的你,還真得留個心眼。
最后,就是那些主打“代步剛需”的合資小型車。
過去大家買它,是為了便宜、省油、好開,通勤買菜一把好手。
像飛度,巔峰時期一個月能賣8000多臺,說它是“代步神車”也不夸張。
但現在呢?這些優勢,早就被電車全面碾壓。
同樣10萬不到,電車更安靜、起步更快、開著更順,關鍵是——省得離譜。
這種情況下,你還買合資小車干嘛呢?
別跟我說什么續航焦慮——你都城區代步了,還焦慮個啥?
銷量已經說明一切:曾經傲視同級的飛度,如今月銷不到600臺,直接跌出主流視野。
這說明什么?
說明這類車的時代真的過去了。沒買的別碰,手里有的也早點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