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中國抗癌協會西南整合腫瘤學大會在重慶舉行。來自全球的腫瘤專家帶來腫瘤診療策略與研究成果,共同探討西南腫瘤防控“方案”。
《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技術規范》(下文《規范》)在當日正式發布,《規范》將指導醫護人員科學、系統為公眾開展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助力推動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技術規范共識形成。
“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是降低癌癥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的關鍵措施。”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吳永忠介紹,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涉及流行病學、影像學、組織病理學、心理學以及各臨床腫瘤學等多學科。
在篩查實施過程中,從初篩到診斷,再到治療及隨訪,是連續不斷的全健康管理過程,需要各學科的緊密配合和分工協作,而制定適合我國國情和人群特點的重點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技術規范,規范癌癥篩查流程和技術,提高癌癥篩查效率和效果,是癌癥防控工作的基礎和有力保障。
《規范》包括十四章,詳細介紹了全球和我國惡性腫瘤的概況,重點介紹了我國常見惡性腫瘤的流行現狀,介紹癌癥篩查的整體流程、篩查人群的選擇、主要篩查癌種、篩查方法、隨訪管理、篩查的類型等,全面而詳細介紹常見適合篩查癌種篩查人群的選擇、篩查與診斷技術、篩查并發癥與處理、篩查結果解讀與建議,以及篩查后規范化的治療以及隨訪管理等內容。
大會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學家分享了最新的腫瘤醫學技術。
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癌癥,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癥狀,如何實現早診早治?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趙毅博士在大會產學研分會場的科創大賽中分享了“甲基化與基因突變聯合檢測的肺癌無創早篩技術”,有望使肺癌預警提前3-5年。
他介紹,肺癌治療手段、效果預后與負擔費用與發現時間(臨床分期)密切相關,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
目前,臨床上推薦低劑量CT掃描檢測,但它有個致命弱點——只有當癌細胞聚集成肉眼可見的團塊時才能被發現。
DNA甲基化分子標志物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標志物,通過液態活檢技術,可檢測血液、痰液或肺泡灌洗液等體液樣本中的甲基化指標,更早發現細胞癌變或實現腫瘤風險預警。此外,聯合腫瘤基因突變檢測,還可以輔助指導診療或用藥方案決策,治療效果或預后評估。
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