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利,70后成都人,目前定居在臺灣,是位擁有國內外20萬粉絲的自媒體創作者。
在一刻不停的某些言論影響下,我曾經以為,臺灣繁華卻排外,民眾富裕但不友好。作為相隔千山萬水的普通打工人,臺灣對我來說太遙遠了。
然而,機緣巧合下,我居然成為了臺灣的常住居民,到如今在這里生活了7年,真切感受到臺灣與之前所聞大不相同,完全顛覆了以往的認知。
而這也正是我開始自媒體創作的根本原因。
(現在的我,在臺灣看海)
我出生在成都的一個小村莊,是普通農村家庭里的大女兒。繁重的家務與農活,讓我很小就體會到生活的不易。
1994年,初中畢業后,為了貼補家用,我到成都打工。出了車站,手里攥著媽媽給的10元錢,第一次離開父母,站在陌生的城市街頭,沒有欣喜,只有擔憂。
為了解決吃住問題,找工作的首要目標是包吃包住,工資多少反而是其次。很幸運,大街上隨處可見招工的牌子,沒幾天,我就進了一家包吃包住的毛衣加工廠。
但在日后的工作中,我才真正體會到“包住”的含義,因為根本沒有時間睡覺。招工時,老板娘和藹可親;工作時,化身“周扒皮”,為了趕工期,不惜讓工人熬夜加班。
一杯杯的濃茶,也抵擋不住瞌睡的到來。無數個夜晚,因為瞌睡,毛衣的圈數錯了又錯,我被罵了又罵。
這份工作,雖然很辛苦,但工資在當時非常高,正是一個月1000元的收入,讓我一再咬牙堅持。直到同事發生車禍,我才意識到高強度工作帶來的危害。
那是一個連續熬夜后的清晨,我和同事外出采購生活用品。因為精神不佳,一個恍惚,她被迎面而來的汽車撞飛了出去。
“鞋掉了,就沒得救了。”看到散落在遠處的鞋子,我腦海中閃過這句話,下意識地覺得兇多吉少。
(我和小姐妹)
震驚慌亂中,我哭著向路人求助,還好肇事司機沒有逃逸,攔下一輛車,將我們送到了醫院。
不幸中的萬幸,同事只有牙齒斷了,身體沒有大礙,不過昏迷醒來后,有些事情記不清了。
劫后余生,才知生命之卑微,經歷過這場劫難,我們對生命多了一份敬畏,再也不想繼續這份沒日沒夜的工作。
兩個年輕的女孩,懷揣著積蓄,相約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后選擇一起奔赴山城重慶。
1996年的重慶,個體小攤販隨處可見,我們經過考量,也加入其中,開始擺地攤賣衣服。
重慶是世界聞名的山城,城市里隨處可見坡坡坎坎,交通工具無法到達的地方,大都由棒棒代勞。
進貨時,因為舍不得花這份錢,只能自己背著大包貨品,走一段歇一段,磕磕絆絆回到住處。原來小小的身軀,也能孕育出對抗生活的大能量。
我們默默無聞地生活在城市的角落里,相互打氣,相擁歡笑。然而這樣的日子在2000年結束了,因為朋友被父母召回了家鄉。
而骨子里的不甘心,讓我不愿輕易離去。后來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導致我更加“無顏見家鄉父老”,不曾想這一呆就是10年。
朋友走后,我獨自打拼了幾年,攢下一些積蓄,心中對未來開始充滿期待。
然而2005年的一天,早上照鏡子時,我感覺眼睛有些異樣,但是每天忙忙碌碌,沒顧得查看到底哪里不一樣。
結果出攤時,有位顧客問我:“姑娘,你的眼睛怎么了?”我這才后知后覺地關注起自己來。仔細一看,眼球有些突出,心想可能是生病了。
我急忙趕往醫院診斷,醫生說這是甲亢突眼。我開始并不清楚這病有多嚴重,直到后來,輾轉成都與重慶幾大醫院,治療都不見效果,反而越來越嚴重,我才開始擔心起來。
最后,兩只眼睛一大一小,右眼白眼球突出到外面,看起來面目可憎。為了遮丑,只好長時間戴著墨鏡。
因為不想忍受路人的指指點點,所以投入所有積蓄,將服裝生意由地攤轉戰到商場。自己不愿拋頭露面,就招聘了兩名導購員。
從此,我專心治病,很不情愿地做了醫院的常客。雖然也接受過放射治療,但是都沒有徹底根治。看著自己一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絕望的我,經常以淚洗面。
但生活沒有最糟,只有更糟,一連串的壞事接踵而來。
可能因為病情,內分泌失調更加嚴重,臉上也開始瘋狂起痘,用“癩蛤蟆”來形容當時的我,一點都不為過。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此藥膏不離臉。
自卑和絕望,令我無暇顧及商場的生意,在病情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下,我的精神狀態一直很差。
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薪水問題,其中一名導購員離職,我不得已頂著一張“鬼臉”,親自賣貨。
站在人潮涌動的商場,我雖然內心充滿煎熬,但其實并沒有被人嘲笑,反而收到了很多陌生人的關心和鼓勵。
就這樣做了段時間,慢慢我接納了自己的“丑態”,也能勇敢地站在大眾面前了。沒想到,這一舉動,迎來了生命中不知名的貴人。
那次商場組織促銷活動,我的服裝品牌也會參與其中。在活動現場,有位顧客告訴我,在重慶有一家醫院可以醫治我的眼睛。
我聽后十分感激,只要有一線希望,就必須去嘗試。
后來我去這家醫院,做了球后注射加放療治療,奇跡真的出現了!我的眼睛,在慢慢恢復正常,心中的陰霾也隨之帶走了一半。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和糟糕的事情對抗,接納便是修行。拋開對抗的情緒,才能迎來柳暗花明。
而我正是因為接納了糟糕的自己,才有機會得到陌生人的指點,最終找到了治愈良方。
從此,我對待事情也多了一份寬容。也許是心情好了,也可能是心態變了,身體機能在逐漸恢復,臉上難看的痘,也在慢慢消失。
只是有些遺憾,最美的年華,我都在與容貌做抗爭,此時早已錯過了最佳婚嫁年齡。
隨著商場管理費的提高,加上員工工資年年上漲,服裝的利潤已經非常低。母親多次要求我回家,我索性這次一步到位,退出商場,打包行囊,于2010年回到了成都。
母親看著恢復原貌的我,很是欣慰,勸我在家多休息幾天,而我正好趁機思考一下未來的方向。
看到餐飲店如火如荼,遍地開花,于是我和朋友商量后,合伙開了一家燒烤店。結果,因為不擅長餐館經營,很快就倒閉了。
我只好繼續干起了老本行,開了一家服裝店,過著比下有余的單身生活。
原本,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平淡人生,卻因為一個臺灣男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軌跡。
他的祖籍是成都,這次回來探親,還想順便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姻緣。
朋友鼓勵我去見一面,想想自己年齡越來越大,感情卻毫無著落,于是便欣然赴約。沒想到這次會面,男方對我很滿意,問我是否愿意去臺灣?
摻雜著對未知未來的迷茫和向往,我內心并不確定,此去是對還是錯。而母親看到大齡的我,有了著落,反而沒有不舍,只有高興。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我最終答應了這門婚事。在辦理完所有手續以后,2015年,我告別父母,來到了臺灣省新竹市。
臺灣,曾經只在地圖上見過的地方,沒想到有一天,我也能踏上這片土地。然而,這座即將開啟新生活的城市,卻與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樣,低低矮矮的老舊房屋,沒有一絲繁華的氣息。
我的心不由得一沉,聽說臺灣經濟發達,為何所見這般模樣?
但接下來,第一個月的薪水,卻讓我大吃一驚。由于沒有學歷,當時選擇了一家普通餐廳,負責后廚雜務。工作后很快我發現,他們對食品衛生特別重視。
有一次,我工作時沒戴口罩,老板通過監控看到后,立馬打來電話,提醒我規范作業。此事讓我頗有感慨,也感受到了臺灣人民的認真。
緊接著又有一件事,讓我對臺灣人認真做事的態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在一次打掃衛生的過程時,我將垃圾一股腦倒進了同一個垃圾袋,結果同事告訴我:“垃圾是要分類的,剩菜、紙殼一定要分開處理。”
原來,臺灣的垃圾分類做得如此到位,這也讓我意識到,自己想要入鄉隨俗,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我雖然來自大陸,但同事們一點不排外,對我很和善,也喜歡聽我講述大陸的故事。
從那時起,我就喜歡把以前記錄生活的照片、視頻分享給臺灣朋友,讓他們也能直觀地了解大陸普通人的生活。
(我和可愛的臺灣人)
轉眼間,一個月結束了,也意味著發薪水的日子到了。
雖然當時每周單休,晚上也會上班,但當我收到折合人民幣10000元的工資時,還是非常驚訝,因為這個數字遠遠高出我的預期。
后來才明白,在臺灣,不管從事什么工種,都有一個最低的薪資標準,以及8小時的基本工作時長。超出部分需要支付工錢,如果企業不支付或達不到標準,員工可以提起申訴。
我打工的地方,僅僅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餐館,但對政策的執行卻非常到位。
正是因為了解得越多,越是收獲了很多善意和感動。所以,我想把在臺灣遇見的美好分享出去,讓家鄉的朋友也可以了解它,而不僅僅局限于某些片面報道。
于是,我開始利用朋友圈,發布一些生活片段,當收到朋友留言“原來如此”時,就特別有成就感。
一個充滿友好、真誠的新環境,讓加入其中的我特別欣喜。但苦于學歷不高,口才欠佳,沒辦法把大陸及臺灣的美好表達出來,于是我開始嘗試學習,著重了解兩岸的不同文化。
再后來,由于搬家,我離開了這家餐館。不過在那里我學會了很多生活技巧,加上認真學習、了解過當地的習俗,自己也漸漸融入了新竹這座城市。
(參加客家人“打中午”活動)
2017年,我通過網絡求職,進到一家餐飲企業。后來,單位承包了某上市企業的餐廳,讓我也有了進入大企業工作的機會。
曾經,在我的認知里,臺灣企業都以賺錢為目的,資本家冰冷沒有感情。然而入職后,我發現這家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很強。
雖然入職時參加了相關培訓,但不到半年時間,又需要接受衛生、垃圾分類、環保等方面的培訓。后來才知道,所有員工都需要定期參加。
企業特別重視這方面,想必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責任了。
說起社會責任,企業對殘疾人的聘用制度也非常有愛。和我一起工作的殘疾人老譚,是這里的正式員工,主要工作是擦拭餐桌。
開始我很好奇,他為什么能成為正式員工,是因為“走后門”嗎?后來他告訴我,臺灣有很多企業,會選擇做一些慈善事業,讓殘疾人擁有一份正式工作,就是其中的一項。
而他很幸運進入了這家企業,所以格外珍惜,工作中盡職盡責,幾乎不會因為自身原因而麻煩別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企業擁有這樣的功德心,是對殘疾人朋友最好的幫助。我想做人也應該如此,時刻保持一顆良善之心,待人以善者,善亦所驅。
(當時的工作照)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獨在異鄉的我,閑暇時喜歡和親朋好友聊天,不過他們總是喜歡問我,在臺灣有沒有遭受歧視?我想他們應該是受到某些言論的影響,才會有所擔憂。
其實我所看到的臺灣,文明且友善,沒有人排斥我。于是,我漸漸萌生出做自媒體的想法,想用視頻讓大家認識一個真實的臺灣,做大陸與臺灣之間的“傳播使者”。
起初我利用業余時間,隨意發布著視頻,拙劣的剪輯與臺詞,并沒有表達出我內心的想法,自然也沒有什么播放量。
直到2020年疫情爆發,我從大陸返臺后,需要進行隔離。枯燥的隔離期,無所事事的我,才開始認真研究起自媒體,正兒八經跟著教學視頻,學習拍攝、剪輯、內容策劃等專業知識。
后來一舉開啟了兩條自媒體道路。視頻的定位,就是想通過我在臺灣的生活,以及回大陸時的生活趣聞,讓本就是一家的大陸與臺灣相互了解。
很快我發現,原來臺灣也有許多大陸迷,很多網友點名要吃川菜。于是,我錄制了幾期關于四川美食的視頻,沒想到意外得到了外國網友的喜愛。
那一刻,感覺自己把家鄉的美味,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后來,我覺得視頻應該要有一定的深度,于是開始對身邊正能量的人或事,進行專項采訪。
俗話說: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因為接觸到很多優秀的人,自己的覺悟、自我價值感也在大幅提升。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自我成長的過程,從中收獲良多。
有一期視頻是關于老人的,不過這幾位老年朋友,并不覺得自己老,雖然已70多歲,但精力充沛,尚在工作中。他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
在臺灣,就算已經退休的老人,也很少選擇安享晚年,更愿意去做義工,把自身的價值最大化。正是這群可愛的老人,讓我覺得,年輕的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臺灣,用它的善意和包容,接納了來自大陸的我。自媒體,用它的包羅萬象,為每一個普通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而我,一個大陸打工妹,因為臺灣,因為自媒體,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意識到人的一生要活出價值。
回想走過的這些年,打工的盡頭,依然是打工,各種滋味只有自己能體會。
是這片全新的土地,讓我開闊了眼界,也讓我學會對自己的人生做規劃。未來,我會繼續帶領大家,通過鏡頭了解一個真實的臺灣。
身在臺灣的我,依然深愛著大陸,因為那是我永遠的家。雖然也因此收到過謾罵與質疑,但我仍然想堅持自己的夢想,為兩岸人民提供一個近距離了解彼此的窗口。
今天的我,依然在探尋臺灣的歷史名跡、傳統風俗,了解得越多,越發能感受到大陸與臺灣一脈相承的文化印記。
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還未到來,夜晚的街頭就已沸騰,舞龍舞獅、踩高蹺等中華民俗活動,如火如荼進行著,整個寶島看起來熱鬧非凡。
鏡頭中的大陸人民,勤勞又和善;臺灣同胞,善良又純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因我們承一脈血流淌。
大陸是樹是根,臺灣是枝是葉,無論身在何處,我們同為華夏兒女。
我,一個居住在臺灣的成都人,這里是讓我成長的第二故鄉。無論何時,我都會用心去記錄兩岸的美好,雖然渺小如塵埃,但依然覺得自己能發出微弱的光。
未來,我將一如既往,堅持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
【口述:成都妹在臺灣】
【撰文:惹了你的顏】
真實人物采訪: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真實人物采訪”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