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阿叔,57歲,移居比利時的上海人。
1987年大學畢業(yè),我分配到上海三角牌電風扇廠工作。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我始終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穩(wěn)定的能力而不是穩(wěn)定的工作。
90年代初,我不顧家人反對選擇下崗到外企工作,直到2015年離職,我見證了外企在中國發(fā)展的黃金25年。
后來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也為了圓自己年輕時去外面看看的夢想,又選擇移居比利時。
(大學畢業(yè)時的留影)
1965年,我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當時家里有爸爸媽媽,兩個妹妹和奶奶。
全家六口人全靠媽爸兩個人的工資生活,日子雖說不上貧困,但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也過得緊巴巴的。
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接觸到英語,對英語比較感興趣,還當上了英語課代表。中學的時候我上了上海市的一個重點中學-上海復興中學。
此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jīng)吹遍大江南北,同學們在學校里都受到一些外來思想的影響,萌生了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了解一下國外的風土人情的想法。
上了大學后,大家想出去看看的心情就更強烈了。我是工科生,大學里學習到的理論大多都來自國外。
80年代是美國的黃金年代,當時美國的繁華是國內(nèi)沒法想象的,大家都想去國外看看書本里講到的東西。那時候迎來了新中國的第一波留學潮。
受限于當時的條件,我并沒有出國留學,去美國的夢想也一直沒有實現(xiàn),但我一直沒有放棄英語學習。
大學畢業(yè)后,我被分配到了上海三角牌電風扇廠的技術部,成為了廠里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大學生之一,主要工作是將國外的電風扇圖紙標準改成國內(nèi)的標準。進了國企,意味著我端上了鐵飯碗。
在國營廠干了幾年,我不想一輩子在這畫圖紙。雖然國營廠的工程師是一份很體面的工作,工資收入也比大多數(shù)人要好,但我還是想去看看世界,去外面走走。
那段時間,我一直在尋找走出去的機會。沒有趕上留學的機會,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外企工作。
當時我有個朋友在上海虹橋大廈的一家外企工作,他剛好了解到有一家外企正需要我這樣的技術人員,他也知道我的想法,于是就把消息告訴了我。
有了朋友給的信息之后,我寫了一份英文版簡歷,也沒有投,就直接帶著去毛遂自薦了。
當時除了商務人員,很少有技術人員會英語,我憑借自身的條件,很快就通過了面試。但是想入職并不是那么簡單。
由于對外資管得還比較嚴,去外企工作還要去國家經(jīng)濟貿(mào)易委員會備案,國家會做背調(diào),背調(diào)沒問題才可以去外企工作。
剛進入外企工作,自己還是有很多顧慮,最怕的就是英語口語。當時我們學英語的很少有機會可以和老外交流,口語普遍不是很好。
(我在外企過生日)
說來也巧,當時我的第一任外企老板是個老美,他是臺灣出生的,中文說得很溜。
老板的中文口語很好,但書面上只能看懂英文。所以我們口頭交流用中文,郵件交流用英文,大大緩解了我的口語壓力。
但是,在外企我的工作還是畫圖紙,這次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于是,我很快就厭倦了這種生活,做了7個月就辭職了。
這次,我徹底不想做技術工作了,思來想去決定挑戰(zhàn)一下全新的行業(yè),選擇去做汽車銷售了。
我從來不會把別人對我的預期當作奮斗目標,而是我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斷挑戰(zhàn)自己才是我想要的成功。
在那個大家都以進廠上班為榮的90年代,我主動從一個國企工程師申請下崗去做了一名汽車銷售。在別人眼里可能是一件無法理解的事。但我真正想要的并不是穩(wěn)定的鐵飯碗。
那個時候國營廠工資是嚴格按照等級來分配的,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拿大學生干部工資58塊,如果沒有上大學工資則是36塊,我的工資已經(jīng)比其他人高很多了。
(再次挑戰(zhàn)自己,做了汽車銷售)
我到第一家外企工資已經(jīng)拿到了1000多,在90年代初期,能拿4位數(shù)的工資真的很少,一般的外企崗位也就300多。到了汽車銷售,工資變成了400塊。
我從國營廠跳槽到外企的時候,雖然家人覺得可惜,但外企的收入高了很多,也沒說什么。但汽車銷售的基本工資比外企低了很多,家里人對我這么折騰都表示很不理解。
剛開始我因為沒有銷售經(jīng)驗,沒有業(yè)績,只能拿基本工資。家人都覺得我的選擇是錯誤,甚至自己都有些動搖。
我只能安慰自己,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要通過點滴學習積累的。
做銷售想要有出路,就必須學會和人打交道。為此,我還特地去讀了復旦大學函授的公共關系學。
為了盡快學習,我甚至會拜比我年紀小的同事為師,讓他教我怎么介紹車子,怎么把汽車的優(yōu)點說得更生動,每次我都不厭其煩地問清楚,然后再記好筆記。
當時買進口汽車是要交140%的關稅的,所以我們只能找有免稅資質(zhì)的企業(yè)來買車。功夫不負有心人,做了三個月以后,我開始有業(yè)績了,各種獎金、傭金等到手都有20000塊了。
家里人看我做什么都做得越來越好,也就不管我了。汽車銷售做了一段時間后,我銷冠什么的都拿到了,銷售技能也學得差不多了,沒什么值得我學習的了。
對于沒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我果斷選擇辭職。
辭職后,我又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到國際大企業(yè)做銷售。我去了韓國大宇集團。
當時的大宇集團是韓國僅次于現(xiàn)代集團的第二大企業(yè),在那一代人心目中大宇集團是韓國的象征。進入大宇集團以后,我的工資變成了6000塊。
國際大企業(yè)對人才的培養(yǎng)比較系統(tǒng)化,我入職以后去韓國培訓了6個月。也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敢說英文。
之前的美國老板中文說得比許多中國人都好,我也就沒什么開口說英文的機會。
到了韓國,不會韓語,好在國際大企業(yè)大多數(shù)人都會說英語,我也就不得不開口說英語了。那個時候?qū)W英語也是下了苦功夫,學的是商務英語,專業(yè)性更強、難度更大。
由于不好理解,我只能把整本書先背下來,后面在溝通中慢慢體會里面的語法句式、情景語句等。
那個時候,我遇到了一個領導,科班出身,寫英文合同條款可以提筆就寫,完全不需要模板。
讓我崇拜得不得了,每次他寫完合同,我就拿過來背記。慢慢的,我也有起草合同的能力。我現(xiàn)在談生意的時候,起草一份英文合同,也是完全沒有問題。
在大宇工作了四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鍛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升,就想到更大的平臺發(fā)展。
1998年,一家歐洲企業(yè)準備入駐中國,想找一個中國的負責人。當時他們也面試了十幾個人,但都不適合。
當時我試著發(fā)了一份簡歷過去,面試的時候也沒有具體聊我的工作經(jīng)歷,就聊足球、聊其他的,聊了一個多小時。我豐富的工作經(jīng)歷和熟練的英語口語,很快就征服了所有面試官。
剛?cè)肼毜臅r候,公司中國事業(yè)部只有我一個人,連辦公室都沒有租,最開始是在上海虹橋賓館租的房間里工作的。
當時公司在中國投資了10萬美金,這期間正好遇到了中國飛速發(fā)展的時期,需要用到大量公司生產(chǎn)的材料。
(我和我的銷售團隊)
到我2015年離職的時候,這家公司已經(jīng)投資了6000萬歐元在上海建廠了,這十幾年的發(fā)展相當厲害。而我離職前也已經(jīng)做到了總經(jīng)理的職位。
因為一直在外企工作,我每年往返歐洲好幾次,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看到國家之間的差異。
他們的生活比較悠閑,相比于我們的快節(jié)奏和高壓力的工作和生活,對比非常明顯。
年輕時曾夢想去美國,因為條件有限也一直沒有實現(xiàn),但是這個想法一直在心底沒有消失。多年的歐洲企業(yè)工作和與歐洲的接觸,讓我對歐洲的了解多過美國。
現(xiàn)在,不論是自己的財力還是閱歷,足以支持我到國外生活,但此刻我更想去的是歐洲國家。
真正讓我下定決心要移民的,是看到兒子在考中學的時候,每天做功課到晚上11點半。
國內(nèi)的教育競爭壓力比歐洲大很多,歐洲更側(cè)重素質(zhì)教育,大學也是寬進嚴出,相比于國內(nèi)的應試教育,我更看好素質(zhì)教育。
(與前乒乓球世界冠軍比利時國手塞弗合影)
作為一名父親,我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也為了圓我年輕時的夢想,我們決定移民歐洲。
2015年,在歐洲的眾多國家中,我們最終選擇了比利時。
因為比利時是物流中心,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歐洲的第二大港-比安特衛(wèi)普港就在這里,歐洲最大的港口荷蘭鹿特丹港離比利時也就幾十公里。
中歐專線能直達比利時,也有專門的直達國內(nèi)的貨運機場-列日機場,很多跨境電商都經(jīng)過這里。
比利時是歐洲的心臟,歐盟和北約的總部都設在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周邊接壤的都是法國、德國、荷蘭這些比較富裕的國家。
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法語和德語,但英語也是完全通用的,包括商店的店員和市政廳的工作人員都能用英語交流。
而法國、德國會說英語的人就比較少,會有語言障礙,也就不在我們的選擇范圍之內(nèi)。
我申請的是投資移民,到了那邊主要是做進出口貿(mào)易生意。
比利時投資移民的準入門檻相對比較低,像英國投資移民需要投資至少200萬英鎊,而比利時投資50萬歐元即可申請移民。
(最喜歡的運動就是騎行)
我移民主要目的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而比利時的教育成本也比周邊的國家要低。
中國有很多孩子在比利時留學,這邊的大學不是世界頂級的名牌大學,但也是世界排名前50的。而且孩子在這邊能學會荷蘭語、法語和德語,多會一種語言對孩子來說就多一條路。
我之前的工作經(jīng)驗都在銷售和企業(yè)管理這方面,到比利時以后,投資了一家進出口貿(mào)易公司,當了小老板。
我雖然從事多年銷售,但從來沒有過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驗,做了進出口貿(mào)易以后,走了不少的彎路,但也一直干得風風火火。
在比利時生活了七八年,也深切感受到了中歐的文化差異。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國法律承認的男女關系就是夫妻關系,戀愛關系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但是在比利時,談戀愛、同居、結(jié)婚都可以去政府機構(gòu)登記注冊,登記之后可以得到相關稅費的減免。
剛開始我也不清楚比利時的這個政策,后來有一個比利時生意上的伙伴,比我大一歲,突然告訴我他要結(jié)婚了。但我是見過他家人的,他有一個太太還有兩個女兒。
我就很納悶他和誰結(jié)婚?然后他告訴我,他和太太只是登記了同居關系,同居關系稅收方面和夫妻關系享受一樣的優(yōu)惠,子女也都可以免費入學。
現(xiàn)在想通了,要去登記婚姻關系了。
同居關系財產(chǎn)相互獨立,債務也相互獨立,像我這位朋友之前做生意失敗,他的債務和女方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注冊結(jié)婚以后,雙方的財產(chǎn)就會變成婚后共同財產(chǎn),產(chǎn)生債務也要共同承擔。
比利時是個小國家,又鼓勵生育,在這幾種關系下誕生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國家的福利,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會穩(wěn)定,提高了生育率。
在稅收優(yōu)惠政策下,單身狗最慘,要交的稅最高。
比利時對于稅收查得很嚴,我們工廠設備剛進廠的時候,請了國內(nèi)公司的一個工程師來調(diào)試設備,正好遇到政府機關來檢查。
因為我們沒有給他辦理工作證,他拿的是旅游簽證,就被警察抓起來關押。后來被遣返了,這個工程師以后都不能來歐盟國家了。
后來我們再要請人從國內(nèi)來比利時幫忙,都要給他們申請勞工卡,要給他們開工資并且報稅。因為是技術工作,開的工資開不能低于2800歐,而比利時一般工人工資只要1800歐。
在比利時生活,物價水平其實和上海差不多。但工作節(jié)奏真的比上海慢很多,比利時人對工作有足夠的耐心,但對我們來說真的太慢了。
(和朋友到法國旅行的自拍)
比如說我需要采購水餃,在國內(nèi)消息一放出去,供應商都搶著供貨。
但這邊感覺他們有沒有這單生意都無所謂,反而是我要追著人家供貨,特別是最近這段時間價格上漲,供應比較緊張的時候,我都在拼命地催貨。
比利時的社會福利很好,教育、醫(yī)療制度完善,沒什么生活壓力,人的工作積極性就沒那么高。
上次我去政府窗口辦事,工作人員告訴我他現(xiàn)在有5封郵件要處理,太忙了。我在國內(nèi)工作的時候,每天不知道要處理多少郵件,5封郵件根本就算不上有強度的工作量。
但比利時人的素質(zhì)還是比較高的,不會對你不禮貌,也不會不理你,就是告訴你我現(xiàn)在沒有時間處理你的事情。工作效率比國內(nèi)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比利時人工作以外的時間都是留給家人的,他們把家人排在工作前面,會為了家人取消重要會議。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們幾個人開了幾十公里到一個合作商那邊開會。會議開始前,合作商突然接到電話得知兒子骨折了,他選擇了臨時取消會議,陪兒子去醫(yī)院。
雖然他會安排助理和我們對接,但工作進度受到了很大影響。
(18年春節(jié)期間我們在比利時華人街參加活動)
現(xiàn)在剛好是在春節(jié)期間,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比利時的春節(jié)比上海的年味要濃。沒有疫情的時候,春節(jié)期間使館都會出面搞春節(jié)活動,比如舞龍、舞獅、鑼鼓隊等。
這不僅宣傳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是讓我們這些漂泊在外的人能夠感受到家鄉(xiāng)的年味。疫情爆發(fā)后,春節(jié)活動就不再有了。
疫情剛剛爆發(fā)的時候,國內(nèi)防疫物資短缺,我們就給國內(nèi)捐物資。那時候我們?nèi)ナ袌鲑I口罩,別說醫(yī)用口罩,就連防塵口罩都被我們買空了。
后來店員看到中國人買口罩,都說口罩沒有了,不給賣了。現(xiàn)在反而是國內(nèi)物資豐富了,反過來是大使館給我們發(fā)口罩、發(fā)蓮花清瘟膠囊、發(fā)中藥,讓我覺得挺感動的。
現(xiàn)在比利時這邊對于疫情是采取“躺平”政策了,身邊朋友只要和老外有交往的,基本上都感染了。
我們工廠也有個小伙子感染了奧密克戎,政府讓工廠休整一周,但也沒有強制我們什么時候休整,剛好能夠在春節(jié)期間放一周假。
全球疫情大爆發(fā),進出口貿(mào)易也沒那么好做了。
正好這個時候有一個朋友在比利時投資了一家水餃廠,沒有人管理,聽說我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就邀請我加入,這份工作我也一直做到現(xiàn)在。
我們的餃子事業(yè),雖然進展比較慢,但也有在推進。比利時人對中國食物是很感興趣的,我們的水餃一上市,他們就知道我們的水餃是應該用水煮的,而不是像日本煎餃一樣用油煎。
而且冷凍水餃儲存、烹飪都很方便,在比利時的接受度還是很高的。最近我們還和法國家樂福達成了合作,進駐了法國家樂福超市,算是有了很穩(wěn)定的客戶了。
疫情大爆發(fā)的時候,比利時也實施了隔離政策,我在家沒事干,有了大把大把的時間,注冊了自媒體賬號。
那個時候我也在網(wǎng)上報了很多課,學習拍視頻和剪視頻,想把視頻做得完美一點。
因為生活在歐洲,我就把賬號定位在分享歐洲生活、風景、美食。
在學習拍攝、剪輯視頻的時候,因為周圍馬場多,我也喜歡馬術,所以我也制作了很多和馬術相關的視頻。
現(xiàn)如今,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強盛,全球興起了中國熱。我們的下一代,也紛紛選擇回國發(fā)展。
我兒子已經(jīng)回上海創(chuàng)業(yè)了,他現(xiàn)在的英語水平已經(jīng)達到母語的水平了,也學了法語,更想留在國內(nèi)發(fā)展。
人的一生是趟單向旅程,永遠不可能回頭。一路走來,我都是在不停地做出選擇,不停地挑戰(zhàn)自己。
如今,我雖將入花甲之年,回首往事依然熱血沸騰,機會合適我還會回國繼續(xù)挑戰(zhàn)自己。
【口述:阿叔的歐洲生活】
【撰文:吳小梨】
真實人物采訪: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jù)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真實人物采訪”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