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陜西農民挖出大量文物后上交博物館,半年后村民去參觀時卻發現,當初上交的11斤黃金變成了8斤,村民對此提出質疑,專家調查后說:這是屬于正常現象。
何家村的唐代窖藏中有265件金銀器皿,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重大發現。在這些文物中,有幾十件被歸為中國一級文物,還有3件被定為國寶級。
1970年10月5號,西安何家村的一處建筑工地中施工的村民挖掘出一只陶罐。打開之后,成堆的寶貝映入眼簾。村民們目瞪口呆,馬上把陶罐送到了陜西省博物館。
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這只看似普通的陶罐中發現了許多珠寶和金銀制品。
同年10月11日,在距第一個陶罐不遠處,考古學家們又找到了一只與之相似的陶罐,罐子的表面覆蓋著一層銀粉,里面盛放著金銀、翡翠,最終發現了近千件。
考古學家陸陸續續又發現了幾樣十分精致的。此次發掘共有1000余件出土的金銀器、錢幣、玉器甚至還有草藥。
此次挖掘意義重大,收獲頗豐,文物的時間均被鑒定為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何家村窖藏從此聞名中外。
此后,由陜西省博物館負責對其進行研究與維修。六個月后,博物館舉辦了“何家村遺寶”主題展覽,為大家展現這一批珍寶。
可正是因為這次展覽,博物館的人員發現了不對勁。
當時,考古學家韓偉在做報告時,負責對每一件文物進行稱重。在稱金箔時,發現金箔因年代久遠已經吸取了不少水分,他把金箔表面的水漂去,再用天平稱一下。
可是過了幾個月,文物在展覽結束后要正式進入倉庫時,他又稱了金箔的重量,發現重量完全對不上:原本重達11斤的金子,現在只剩下8.3斤左右。
三斤金箔的損失可不是小事,韓偉先生是專門研究金箔的,所以他首當其沖,被停職調查,大家都懷疑是他偷偷拿走了這三斤的金箔。
要知道,這三斤的黃金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可是一筆驚人的財富,可以夠幾百人一年的花銷了。
這么一大筆錢到手,換做一般的窮苦人家,就算賺上幾輩子,也賺不到一半。一時間針對韓偉專家的議論四起,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不過韓偉專家解釋說,這件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因為金箔在注冊后就會被送到展臺,并且金箔在稱重和運送的過程中也有其他工作人員在場,可以為他證明清白。
為了搞清楚文物是怎么“消失”的,陜西市委宣傳部和西北大學物理系、化學系的專家專程來到博物館對金箔進行了浸泡試驗:將一片輕薄的金屬片浸泡在水里三天,再從水里撈出來,用手抓著它不沾水,稱重結果是11斤。
原來,以前金箔都是裝在陶罐中的,陶罐被埋在土里太久了,所以罐子里的水,都是從地底被金箔吸收的。
這些老黃金里面的縫隙很大,吸收的水就也很多。更何況古代的煉金技術不成熟,黃金的純度也并不高,稱起來很重,但黃金的含量實際上也就占比一大半而已。
專家稱了一下,發現水分還沒有完全揮發。隨著時間的推移,水份還在逐漸蒸發,金箔又慢慢在“瘦身”。
這次的試驗證明金箔中存在的這些水分確實會引起重量的改變,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可算是真相大白,文物沒有遺失,韓偉專家也終于是“沉冤得雪”。
其實很多人很詫異,原來黃金會吸收這么多的水分啊,沒錯這就是為什么在回收黃金的時候買家要用火去烤黃金的表面。
一是鑒定是否為真金,畢竟真金是不怕火的,二是怕金子的表面沾上灰塵或者吸收了水分。
一克黃金價值400多塊錢,要是黃金被摻水,那商家可是損失慘重。所以一般都是先把黃金放到火里,然后再進行稱重并出價。
事件結束,韓偉重回工作崗位后更加刻苦,后來成了中國考古界最高級別的考古學家,曾參與了法門寺地下宮殿的發掘工作。
而何家村的窖藏,也在歷經30余年的封存之后,于2004年正式對市民開放。
感謝村民們無私的捐贈和對考古活動的支持與幫助,讓我們得以挖掘出更多的中國文物,領略到大唐文化的魅力。
古文物一直是我們見證歷史的重要證據,每一件文物的出土,都代表著一段歷史的重現,但是這些歷史的再現,都離不開考古學家的努力。
每一次的挖掘,都會讓歷史變得更加的精彩,讓我們更加的了解古代的技術,見證中國歷史背后的滄桑變化。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