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其政府或執政黨的基本評價,對它的滿意程度也象征著這一執政團體在人們心中的口碑,而近期關于民意調查最能引人注目的當屬我國臺灣地區。
作為我國的歷史遺留問題,島內兩派依然通過選舉的方式決定領導人。
在一般情況下,所選出領導人的態度和政治方向會直接影響和我國大陸之間的關系,他的多種政治舉措是否可以順利實施,也是和島內民眾意愿掛鉤的,賴清德就是一個典型,在他上臺之初,就對大陸采取一種敵對和抗拒的態度,甚至推行去“中國化”。
這種做法引起了島內民眾極大地不安,調查結果也很不理想,但后來似乎發生了反轉,從臺灣的最新民調來看,賴清德的滿意程度出現了驚人變化,前后差距太大,吳子嘉也感到不可思議。
賴清德口碑反轉
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開始,雙方的火藥味就比較濃,但從最初的表現來看,賴清德似乎并不具備什么優勢,反而一度成為眾矢之的,他的表現也能夠從側面證明這一點。
自從新北市長侯友宜請假投入2024年選舉之后,遭到了島內綠營的針對與追趕。
從輿論方向來看,作為民政黨主席的賴清德被嚴重批判,理由是因為他雙標,畢竟他也在天天跑行程,為了選舉而不顧一切,甚至還帶著當年蔡英文留下的政治資源。
這不僅是賴清德一個人的行為,也是民進黨總體的雙標。
侯友宜對這件事情從公開道歉,他表示自己雖然會離開新北市政一段時間,但出了事情依然會自己處理。
此事一出就遭到了民進黨發言人的怒批,稱此舉是藐視議會。
然而對賴清德同樣不管不顧的跑選舉行為,民進黨卻表示要通過憲政精神來解釋。
這種公私不分的處理形式根本難以服眾,因為賴清德在擔任臺南市長的時候,竟然長達232天都沒有進入議會,甚至連一個正規的請假程序都未曾出現。
從這里的表現看,民進黨完全是捂住了別人的嘴,又說別人,對自己則毫不在乎,這樣的行為就注定民調的傾向不會朝著民進黨。
至于臺灣地區政黨領導人為了選舉而請假的問題,向來都比較敏感,而且很受關注,當年達成92共識的馬英九,就因為這件事情遭受到民進黨的批評,后續上臺的蔡英文也是如此,四處奔忙,為民進黨站臺造勢。
現在的賴清德也是一樣,甚至是在不請假的情況下到處奔走,大量的錢財都花費在了私人專機的燃油費上,臺灣媒體甚至把他稱之為“落跑健將”,表明在任期內參加其他職位的選舉對賴清德來說已經是“常事”,并不稀奇。
比如在擔任國大代表的時候跑去選立委,在立委的任期內又去選臺南市長,市長的任內又擔任行政院長,如今又憑借蔡英文副手的便利去參加下一任選舉,花的是人民的賦稅,相比于正常請假的侯友宜,民意調查的結果似乎已經在預測之中。
最終的民意傾向走勢也正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對賴清德的支持率幾乎跌入了谷底,但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僅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政壇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正常請假的國民黨領導人支持率竟然出現了暴跌,民眾反感度高達61%,對于民眾黨的反感度同樣超過60%,與此同時一路高歌的,是民眾對賴清德的支持率,從信任度上來看,一個月之內指數竟然提升6.2%,不信任程度則一路走低,來到了30%多。
這一數據的變化直接反映了民進黨好感度的提升,因為前后反差太大,就連得出這項數據的媒體負責人吳子嘉也表示難以置信。
民進黨及其領導人賴清德究竟采用了什么辦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逆轉,畢竟這是民意調查,而不是簡單的刷數據,沒有強大的硬實力,根本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
媒體對臺灣民調的關注
對于臺灣地區而言,只要是選舉時間將近,參選人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自己能夠壓制對手,一舉獲得成功,從以往的慣例來看,民意調查及其結果是在選舉之中爭取優勢的重要手段,但隨著歷史的演進,其根本性質也發生了改變。
如今的民意調查根本不是想要了解民意所向,而成為了一種競選政黨制造輿論的方式,甚至成為給對方制造壓力的機器,更離譜的是,所謂的民意調查,在后來還被資本收買,成為一種用輿論堆砌起來的選舉手段。
從歷史上來看,臺灣最早的民調出現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一些立委還會請專業機構對民意進行調查,是在真正意義上了解人們對市政機構的滿意程度,因此臺灣當地也衍生了許多民意調查公司,不過很多時候因為參選人的身份,這種調查并不獲得認可。
而最先將民意運用在參選戰略上的,就是島內的民進黨,自1993年開始,當時的民進黨主席就將民意調查作為輔助選舉的重要板塊,想要通過民意傾向這一具體的數字來左右選舉的結果。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錯誤的,畢竟誰都不能保證,這種所謂的民意調查機構得出的都是真實數據,退一步來說,有可能這個民意調查機構本身乃至宣傳的媒體,都屬于某個政黨,目的就是為了協助其進行選舉,甚至在大選之中獲勝。
當年的民進黨組織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彌補自己組織力薄弱,無法充分掌握選舉具體情況的劣勢,盡管最后因為形勢的變化,這種通過民意調查來左右選舉的做法并未獲得成功,但當時民進黨的這種思維卻得到了沿用。
更加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民進黨將原本只屬于選舉對策委員會的民調小組,直接擴大為了民意調查中心,以至于后來所謂的民意調查,都變成了影響臺灣政治生態的重要手段,包括各種措施及某些機構的設立。
早年臺灣的傳統民調為了更加親民,多半是采用報紙這種傳統媒體,或者少量的電視媒體進行調查,往往更加具有說服力,不僅在操作的過程中十分謹慎,對調查的人員也非常專業,公信力較強。
但后來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有些對民調進行報道的媒體,甚至已經淪為專門對某個政黨服務的工具,根據近期臺灣聯合報的評論看,一場所謂的地方選舉,全臺竟然花費了超過百億的資金,就連選舉本身甚至已經出現了貧富差距。
基于這種亂象所進行的民意調查,可信度根本就不高,有些參選人為了引導民意走向,便花錢對民調公司做手腳.....
這樣所得出的最終結果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從賴清德的口碑急速轉化來看,不排除有虛假構造的可能,畢竟在歷史上,這是民進黨所開的先河,如今舊病復發也不是沒有可能。
不過從給出民意調查結果的《美麗島電子報》這家機構來看,似乎是在如實報道,畢竟吳子嘉在第一時間給出的反應,也有一些始料未及的意味。
國民黨的劣勢局面
除了民進黨自身的手段之外,之所以會出現民調逆轉,和國民黨自己的表現也有一定關系,畢竟在歷史的發展之中,雙方早已經呈現出了差距。
民進黨的手段果決,無論是手段,效率還是組織能力,都要超出國民黨許多,盡管后者勉強讓自己的幾位立委成功進入第二階段,但在競爭中依然處于下風。
而這種民意的變化是最讓人感到揪心的地方,也為大陸敲響了警鐘,畢竟賴清德作為民進黨的領導人,也是一個頑固的臺獨分子,自從他一上臺開始,就在島內大肆宣傳各種負面思想,比如對閩南語教材的篡改,對去中國化的大肆推行等。
不僅如此,和美國的曖昧關系也是賴清德上臺之后搞的小動作,實際上他根本就不需要怎么和國民黨競爭,通過簡單的幾句對立發言,就可以煽動起島內部分民眾的情緒,進而直接導致民意的變化。
這就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臺灣地區很有可能會失控,畢竟現在的領導人,已經將“臺獨”行為作為拉攏民意的手段,這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因為當下的年輕人缺乏對兩岸關系的了解,很容易被賴清德的大范圍宣傳所影響,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這就是其口碑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并不是短時間內民意的反轉,二是當前島內的其他政黨,根本難以對民進黨進行制約。
參考文獻
[1]陳太曦,陳正非.一到選舉,臺灣假民調滿天飛[N].環球時報,2022-09-24(004)
.DOI:10.28378/n.cnki.nhqsb.2022.008402.
[2]胡衡哲.臺灣選舉民調能真實反映民意嗎[J].兩岸關系,2019,(12):14-16.
[3]劉國深.偏狹民調亂臺灣、亂兩岸[J].臺聲,2012,(08):4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