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將于4月13日正式開幕。本次世博會以主題“構建未來社會,想象明日生活”,匯聚全球158個國家、國際組織與企業的創新智慧。
以下為外媒評出的2025年大阪世博會10個必看展館,它們以杰出的結構、獨特的設計語言詮釋未來社會的可能性。(排名不分先后)
1. 巴林館
設計師:Lina Ghotmeh
巴林館以傳統單桅帆船為原型,致敬該國的航海歷史與日本木工技藝。建筑師Lina Ghotmeh選用木材為主材,通過層疊的船體結構,展現阿拉伯東部與東非海岸的貿易記憶。
2. 卡塔爾館
設計師:隈研吾
卡塔爾館延續隈研吾“負建筑”理念,以木構架支撐白色織物外膜,輕盈如帆船揚帆。展館巧妙融合阿拉伯單桅帆船的線條美學與日本細木工工藝,內部陳列荷蘭OMA工作室的互動展品,探索傳統與現代的共生。
3. 沙特阿拉伯館
設計師:Foster + Partners
建筑師以沙特傳統村莊為靈感,打造棱角分明的幾何建筑群。中央庭院被狹窄步道環繞,入口處種植本土植物,還原沙漠綠洲的生態意象。館內的視聽裝置,通過光影與聲音模擬沙特城鎮的探索之旅,展現“未來城市與自然共生”的愿景。
4. 海洋穹頂
設計師:坂茂
環保建筑大師坂茂以紙管、竹材與碳纖維塑料構建三個巨型穹頂,分別象征海洋生態的脆弱性、再生力與科技干預。展館受非營利組織ZERI委托,通過影像與數據可視化揭露海洋污染現狀,呼吁“零排放”行動。紙管穹頂可快速拆卸并循環利用,成為可持續設計的典范。
5. 烏茲別克斯坦館
設計師:Atelier Brückner
這座雙層展館以“知識花園”為主題,底層采用再生磚砌筑,象征土地與歷史;上層木柱陣列如森林,隱喻自然與未來。德國團隊與烏茲別克藝術基金會合作,通過交互裝置展示中亞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將展館打造成探索未來社會的“開放式實驗室”。
6. 荷蘭館
設計師:RAU Architects
荷蘭館以巨型發光球體為核心,外立面覆蓋波紋狀金屬板,模擬水波流動。參觀者手持微型發光球入場,燈光隨展品內容變化,隱喻荷蘭“與水共存”的智慧。展館聚焦氣候變化議題,通過虛擬現實重現海平面上升場景,探討人類如何以技術創新應對環境挑戰。
7. 日本館
設計師:Nikken Sekkei × 佐藤大
日本館位于世博主軸“大環”外側,由交叉層壓木材(CLT)拼接成環形結構,象征生命循環。展館內設數字藝術與實體模型結合的展項,呈現日本在能源、醫療等領域的創新。世博結束后,建筑構件將拆解并用于日本各地公共項目,踐行“從臨時到永恒”的可持續理念。
8,寧靜森林
設計師:SANAA × 宮田裕章
世博核心區“寧靜森林”中,SANAA團隊以鋼構網格搭建懸浮天篷,無頂無墻的設計模擬樹冠間的云層流動。宮田裕章通過傳感器與投影技術,讓結構隨自然光線與訪客動作實時變化,創造“人造與自然共生”的冥想空間。此處不僅是展館,更是世博會的“呼吸綠肺”。
9. 瑞士館
設計師:Manuel Herz Architects
瑞士館外立面覆蓋數千個輕質塑料球體,如露珠般層疊而下。球體內部嵌入植物與微型生態裝置,展現“人工材料培育自然生命”的悖論美學。展館挑戰傳統建筑邊界,通過實驗性設計探討城市化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
10. 法國館
設計師:Coldefy & Associés × 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以螺旋銅色樓梯為標志,靈感源自日本傳說“赤い糸”(命運紅繩)。樓梯象征人與人、文化與自然的聯結,內部展區通過AI與情感識別技術,定制訪客的互動體驗。展館以“愛”為主題,融合法式浪漫與日式哲學,成為世博會最具話題性的情感地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