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警告無效,澳總理態度非常強硬。如果中企不出售達爾文港,那么澳大利亞政府就會準備強制征收。中方到底發出了怎樣的警告?澳總理背后又究竟有著何種意圖?
眾所周知,近段時間以來,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及其大選競爭對手達頓都在多番呼吁,要求中國企業出售其控制的達爾文港,結束中方對該港的所有權。而針對此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曾明確表示,“我們敦促澳方切實為中國企業在澳投資運營提供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不要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不要把正常的商業合作政治化。”
但中方的這一警告,阿爾巴尼斯直接置之不理,態度仍舊十分強硬。日前,阿爾巴尼斯公開聲稱,如果澳方無法和中企達成交易協議的話,那么他們將會準備直接動用行政手段進行強制征收。換言之,也就是如果強買不了,他們就打算直接明搶了。
有專家分析稱,阿爾巴尼斯的這一表態,不僅嚴重違背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更暴露了澳大利亞在國際關系中政治操弄、短視逐利的一面。回溯2015年,中國嵐橋集團通過合法公開的國際招標,以5.06億澳元獲得達爾文港99年的租賃經營權 。彼時,北領地財政緊張,港口設施陳舊亟待升級改造,聯邦政府卻拒絕投資。中企的進入不僅緩解了當地財政壓力,還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港口建設,使達爾文港貨運量從2015年的1600萬噸增長至2024年的3000萬噸,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與就業,成為中澳互利共贏合作的典范。
但如今澳大利亞政府卻無視中企多年來的合法經營與積極貢獻,以所謂“國家安全”為借口,妄圖強行收回港口。這種罔顧事實、隨意毀約的行徑,嚴重踐踏了契約精神和國際商業規則。在國際經濟合作中,契約是合作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壞,國際信譽也將隨之崩塌。澳大利亞此番操作,無疑是在向全世界昭告其投資環境的不穩定與不可靠,未來外資對澳基礎設施投資的信心必將驟減。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澳大利亞此舉背后離不開美國的影子。美國自達爾文港租約簽署以來,多次施壓澳大利亞,甚至以“盟友關系”相威脅,2024年還宣布投資2.7億美元在達爾文港建設航空燃料儲存設施,強化軍事存在。澳大利亞為了迎合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布局,不惜犧牲自身的國際信譽和中澳合作大局,將達爾文港這一商業合作項目政治化,淪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棋子”。
此外,澳大利亞國內政治因素也在此次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澳大利亞大選臨近,阿爾巴尼斯為尋求連任,試圖通過展示對華強硬,以收回達爾文港為輿論支點來刺激民意,獲取政治資本。這種將國家利益與商業合作當作選舉籌碼的做法,是典型的短視行為,不僅損害了中澳兩國的友好關系,也給澳大利亞自身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時代,合作共贏才是發展的主旋律。達爾文港事件不應成為中澳關系的絆腳石,澳方要摒棄政治偏見與短視行為,尊重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回到理性對話與合作的正軌上來。否則,澳大利亞失去的不僅是中國這個重要的貿易伙伴和投資者,更是自身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信譽與未來發展的機遇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