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會推出“已讀”功能嗎?最近幾天,這一話題再上熱搜,引發不少討論。對此,騰訊方面回應:不會提供這個功能,并且“以后也不會”。聽聞此言,不少網友長舒一口氣。
人們何以對“已讀功能”如此在意?目前,國內外不少社交工具都推出了類似功能,這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省等待回復的時間成本。然而,這也讓信息收受方的狀態暴露在發送者面前。倘若當時沒有考慮好如何回復,或者壓根兒不想回復呢?不少“打工人”吐槽,老板深夜派單并獲悉你“已讀”,這活兒是不是得立馬干?半熟不熟的“好友”發信息“嘮嗑”“借錢”,這天你聊不聊?即便最終扛住了,沒有對現實生活節奏造成影響,但糾結與內耗也可想而知。
拒絕“已讀功能”,其實是在拒絕“社交負累”。如今,線上社交在社會交往中占據重要份額。各類工具推陳出新,既便利了人際溝通,也花費了大量時間。群聊打卡的任務、微商賣貨的廣告、投票集贊的請求,一個接一個;各類短視頻、公眾號消息,一條接一條……通訊錄里動輒幾百個好友,真正交心的交流沒多少,線上應酬的“迎來送往”,讓人不勝煩擾,專注力與耐心也被嚴重稀釋,甚至大有“綁架”生活之勢。
事實上,這些年人們對“社交過載”的倦怠心理滋生。從2億用戶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到“批量刪除好友”功能受捧,從呼吁保護離線權到年輕人換回“老年機”“功能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數字戒斷”。某種程度上,此番拒絕“已讀”也并無二致,都是人們渴望從繁雜關系中抽離的直觀表達 。面對信息“圍城”,大家不愿意被裹挾,正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說“不”,以捍衛自己的安全感和隱私權。
當社交工具侵入工作生活的每個細節、每一分鐘,負面效應逐漸凸顯。畢竟技術無論怎么發展,其不可偏離的原則都是“物為人役”。如何令其始終成為自由的延伸而非生活的束縛,解法或許有很多,但“克制”應該成為關鍵詞。無論設計者還是用戶,從功能設計到使用習慣,盡可能減少工具對個體的支配和限制,才能有望達致人與科技互動的最佳模式。
數字時代,從來不是只有“數字”。找到與技術互動的平衡點,不斷磨合出一個相互匹配的文化、倫理和制度,有賴各方且行且探索。(評論員:田聞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拒絕“已讀功能”,是在拒絕什么
本期編輯:李瑞盈(實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