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一場倒春寒在湖南全面鋪開,最大降溫幅度約20℃,考驗著稻田里秧苗的生命力。
耒陽市灶市街街道,2000年出生的新農人羅環,自去年開始,便把育秧過程都搬到了育秧工廠進行,秧苗在溫暖的大棚里正常生長,無懼春寒。
防范未然、減輕天氣影響,這位創建了耒陽首家集中育秧工廠的“00后”,再次展現出自己的田間智慧。
然而,新農人羅環的田間智慧,早已超出大棚之內。
一間大棚獲取多場豐收
4月的時光,在溫暖的春日里拉開。
“溫度升起來了,秧苗也在大棚里長了這么久,插在田里也有了一定的抵抗力。”3月5號開始,灶豐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環就育下了第一批秧。“今年計劃育1萬畝的秧苗,一天的產量可以達到1萬盤,可以供大田300畝的秧苗。”
2020年返鄉的羅環,在2024年建起了耒陽首家集中育秧工廠,1萬畝秧苗,在為自家1100畝稻田提供秧苗外,還為附近的大戶提供育秧服務。
這也讓羅環在種子還未播下時,便獲得一筆豐收。“一盤秧苗就有8毛錢利潤,一天僅育秧就有8千元的純收入。”
但羅環今年的第一場豐收,比育秧還早了3個月。
“每年7月到次年3月,我就在大棚里種上反季節蔬菜,訂單都接不完。”羅環此舉給大棚的閑置時間鍍上一層“金”,30畝大棚,每畝能給他帶來8000元左右的純利潤。
年輕人的靈活和勤勞,讓羅環的每一間大棚,在四季都有豐收。
一種農機提升工作動能
育秧工棚內,自動水稻育秧流水生產線高效運轉,農戶們分工合作將機械已經填土、鋪種、裝盤的種子擺放到一旁進行催芽;隔壁的大棚內,整地機來回穿梭,不斷翻新、平整土地,宛如“鐵牛”一般干勁十足。
看著春耕的繁忙景象,耳畔傳來機械的轟鳴聲,羅環還是會想起父親開著機耕船,在田里忙碌的樣子。“頂著大太陽,這種小機械一天也只能耕5畝地左右,既辛苦,效率又不高。”
于是在2020年,羅環帶著在廣東做電商三年賺的30萬元回到家鄉,依靠政府支持融資創立了耒陽市灶豐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機械化水平,成為羅環承包1100畝地的不二選擇。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羅環不斷引進新機器、新技術,提高現代農業機械化率,持續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去年,國家出臺‘兩重兩新’政策,我購買10臺農機設備享受到了政府41萬元的購機補貼。”
羅環在農業機械的運用,不止在水稻種植上。通過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羅環的大棚可實現智能環境控制、精準灌溉和智能施肥等,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最佳條件,不僅使蔬菜品質更為穩定,還能錯峰上市,使蔬菜價格更有優勢。
農機的運用提高著羅環的種田效率,農機服務順勢成為合作社的營收方式之一,傳統的耕作方式也在逐漸升級。
正如羅環在合作社墻面貼上的標語: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機械化。
一件難題解出嶄新答案
鄉村里,四季都有風雨,羅環的返鄉創業之路,也并非“風調雨順”。
“剛開始指望農機服務能掙錢,沒想到和我計劃的完全不同。”農機雖都配齊,但羅環的煩惱才剛開始:“請一個機手,一天500元工資,有時一天都掙不了500元”。
嘗過農業機械化“甜頭”的羅環,深知農機的效率,但有時卻掙不到錢,甚至出現虧錢的狀況,這讓他摸不著頭腦。但羅環在請教了不少大戶后,發現大家都面臨著和他一樣的難題。
“按天算,干多干少一個樣,沒有責任感。”于是,羅環在工資結算時采用按畝計算的方式,止住了虧損的口子。“給別人打工,積極性也很難調動起來。”這次,羅環用上利潤分成的方式:他出農機,別人出力,利潤平分。
從無人機到拖拉機,再到所有農機服務,羅環的每臺農機都能在農忙時節,不斷地創造利潤。
請人不是長遠之計,手藝還是得掌握在自己手上。”為此,羅環拉上30多歲的返鄉青年鄧鵬,一起學習農機操作技術。“年輕人肯學,不管是農機的使用,還是修理,我們都能自己解決。”
在操作人員的工資結算上,農機服務部分,羅環還是采用利潤平分的方式,月平均工資在1萬元以上。這個困擾當地大戶們的難題,在這個年輕人的手上,已經不成問題。
桌上的日歷已翻至4月,土地上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勞作,成長強壯的秧苗開始移到田里,吸收著陽光雨露,向上生長。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文:李芳森
添加小編為好友
方便聯系
內容來源于網絡部分,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聯系人:玄冰 微信號/電話:1815274915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