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手一揮,揮到哪里我們去哪里。”
一、草原下鄉
1969 年,年僅 22 歲的周峰,響應國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江西,奔赴遙遠的內蒙古大草原。那時他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迷茫,毅然踏上了這趟改變命運的列車。
列車緩緩啟動,周峰透過車窗,望著逐漸遠去的家鄉,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此去路途遙遠,等待他的將是未知的挑戰與艱辛。
列車在廣袤的大地上疾馳,窗外的景色從江南的青山綠水逐漸變成了北方的遼闊平原。經過漫長的旅程,周峰終于抵達了內蒙古的一個小縣城,然后換乘汽車、牛車,趕往更為偏遠的牧區。經過一整天的奔波,周峰終于到達了目的地 —— 一個名為烏蘭察布的小牧區。
當周峰第一次踏上這片草原時,眼前的一切讓他感到既陌生又震撼。廣袤無垠的草原像一塊巨大的綠色絨毯,一直鋪展到天邊。
遠處,潔白的羊群如同一朵朵飄浮在草原上的白云,而膘肥體壯的牛馬則在悠閑地吃草。天空格外湛藍,潔白的云朵仿佛觸手可及。然而,與這美麗景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艱苦的生活條件。
知青們居住的是簡陋的蒙古包,里面空間狹小,設施簡單。幾張破舊的床鋪、一個取暖用的火爐,便是全部家當。
草原的氣候變幻莫測,白天陽光強烈,夜晚卻寒冷刺骨。冬天,狂風呼嘯著席卷整個草原,蒙古包在風中顫抖,讓從未見過這種景象的知青們膽戰心驚。而夏天,蚊蟲肆虐,知青們常常被叮咬得渾身是包,苦不堪言。
飲食方面,周峰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蒙古族的飲食習慣與他在江西時截然不同。在這里,主食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主,蔬菜稀缺。
而周峰從小吃慣了米飯和青菜,對于這些油膩的食物,一開始實在難以接受。每次吃飯,他都覺得難以下咽,但為了填飽肚子,又不得不勉強自己。
除了生活上的不適應,勞動的艱辛也讓周峰倍感壓力。在草原上,知青們需要參與各種繁重的體力勞動,如放牧、擠奶、打草等。
這些工作對于從未干過農活的周峰來說,無疑是一個個巨大的挑戰。每天天不亮,他就得跟著牧民們一起出門放牧,直到天黑才回到蒙古包。一天下來,他的身體疲憊不堪,渾身酸痛。
最初那段時間,周峰常常想念江西的父母和親人,想念家鄉熟悉的一切。夜晚,躺在冰冷的床上,望著頭頂的蒙古包頂,倍感孤獨。
不過,在逐漸適應草原牧區的生活后,周峰遇見了一個讓他牽掛了一生的人。
二、愛情來臨
那是周峰來到草原的第二年夏天,他正在放羊,結果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羊群四處逃竄。
周峰心急如焚,在泥濘的草原上拼命追趕著走散的羊群,卻不知不覺迷了路——暴雨中的草原實在是難以辨別方向,而周圍除了肆虐的風雨和咩咩叫的羊群,看不到一個人影。
就在周峰絕望之時,竟然在風聲雨聲中傳來一陣馬蹄聲,隨即一個騎著駿馬的身影從遠處飛馳而來。
那是一位年輕的蒙古族姑娘,名叫薩日娜。只見她身姿矯健地沖向羊群,熟練地揮舞著手中的馬鞭,嘴里發出獨特的呼喊聲。在她的揮趕下,驚慌的羊群逐漸安靜下來,開始朝著一個方向聚攏。
周峰望著薩日娜,只覺得她如同一道彩虹般美麗。兩人一起回到居住區后,薩日娜這才有空關心周峰,微笑著問道:“周峰哥,你沒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