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家最常做的娛樂活動就是看電視。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電視節目開始蓬勃發展。
許多經典的欄目至今仍讓老一輩人津津樂道。
那個年代,地方電視臺也有不少知名欄目,
像廣東臺的《粵韻風華》就非常有名。
主持人伍燕正是憑借這個節目走紅。
后來她嫁給了一個富商,事業和家庭都十分美滿。
01
九十年代的廣州,《粵韻風華》的開場曲響起時,
伍燕站在舞臺中央,笑容溫柔,嗓音清澈,
與觀眾分享著鄰里間的新鮮事,
逗得電視機前的觀眾哈哈大笑。
那時候,她和任永全搭檔,兩人配合默契,
節目收視率一直名列前茅,
連街頭巷尾的老人都認得她的模樣。
誰也沒想到,十幾年后,這塊屏幕會變得冷清,
就連伍燕這個名字也帶著些許懷舊的氣息。
那晚的舞臺上,伍燕身著簡約的旗袍,
手握話筒,燈光灑在她臉上,
映出一種令人安心的光彩。
她聊起廣州新開的商場,講著鄰里間的趣聞,
偶爾互動一下任永全,兩人對話妙趣橫生。
觀眾通過屏幕覺得她就像鄰家姐姐一樣,
既親切又不失優雅。節目結束后,片尾曲響起,
小巷里的孩子還在哼唱主題曲,
那一刻,廣東臺成了每個廣東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伍燕則是這熱鬧場景中最耀眼的一顆星。
但很少有人知道,伍燕的起點并非聚光燈下的舞臺,
而是湛江一條寧靜的小街。
02
1975年,她出生在一個條件優越的家庭,
父親是刑偵警察,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陪伴,
母親在藝術學校任教,身上總有一股文藝氣息。
伍燕小時候常常跟著母親去學校,
教室里琴聲悠揚,舞蹈房里裙擺飄動,
她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
學會了唱歌、跳舞,還彈得一手好鋼琴。
課余時間,她喜歡站在黑板前,
假裝自己是主持人,對著空氣講故事,
逗得弟弟妹妹們笑聲不斷。
16歲那年,湛江舉辦了一場“港城小姐”比賽,
伍燕被同學推著去報名。
她站在臺上,穿著借來的禮服,
雖然有些靦腆,卻從四千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
捧回了冠軍獎杯。
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受到舞臺的魅力,
也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了種子。
幾年后,她考入了廣州的星海音樂學院,
學習音樂和表演,生活忙碌而充實。
21歲那年,母親在報紙上看到廣東臺“熒屏司儀大賽”的消息,
鼓勵她去嘗試。
伍燕沒多想,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參加了比賽,
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和自然的表現力,
獲得了第三名,并且拿到了“最佳才藝獎”。
這張入場券直接將她送進了廣東臺的大門。
從湛江到廣州,從課堂到熒屏,
伍燕的道路一路順暢。
九十年代末的廣東臺正值黃金時期,
家家戶戶都守著電視,節目收視率驚人。
伍燕剛進臺就被安排到《粵韻風華》試水。
她和任永全搭檔,兩人合作默契,
節目仿佛有了靈魂。
她講述鄰里間的趣事,語氣如同與朋友閑聊,
任永全接話,逗得觀眾笑聲連連。
節目播出不久,收視率便攀升至榜首,
街頭巷尾的阿姨們都稱她為“伍燕姐”。
那幾年,伍燕忙得像個不停旋轉的陀螺,
主持《觀眾大廣場》《大世界》,
還被體育部邀請解說世界杯、奧運會。
她站在直播間,面對鏡頭侃侃而談,
專業術語信手拈來,觀眾看得連連稱贊。
廣東臺的日子紅火異常,
節目單排得滿滿當當,廣告商爭相插播廣告。
然而,在熱鬧的背后,問題悄然浮現。
節目數量增多,廣告時間延長,
觀眾開始抱怨,紛紛換臺。
那時候,伍燕依然在臺上微笑,
但沒人察覺到,這塊屏幕的光芒已經開始減弱。
03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2000年代初,
廣東臺的繁榮依舊延續,
但街坊們已經有了新的消遣方式。
昌盛街燈火通明,
《外來媳婦本地郎》成為每家必看的電視劇。
康家四兄弟的嬉笑怒罵,鄰里間的瑣碎紛爭,
每一集都能讓人笑中帶淚。
劇中的場景,仿佛是從廣州老街搬來的,
石板路、騎樓,
連街角的涼茶鋪都散發著熟悉的氣息。
觀眾看著康祈耀忙生意、康祈祖鬧笑話,
覺得這家人就像自己的縮影。
伍燕與這部劇的緣分其實早已種下。
她年輕時曾客串過幾個小角色,戲份不多,
但每次站在片場,她都感到格外親切。
進入2010年代,劇組找到她,
希望她出演一個新角色——朱麗婭。
伍燕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朱麗婭是一位事業型女強人,康祈耀的上司,
工作中雷厲風行,生活中卻有點迷糊。
她穿著高跟鞋走進昌盛街,坐在辦公室里,
氣場十足,可回到家卻經常忘記關煤氣,
鬧出不少笑話。
伍燕把這個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
街坊們看著她,都覺得這個女人有趣極了。
《外來媳婦本地郎》拍攝了二十多年,
集數突破四千,早已成為廣東人的老朋友。
但隨著時間推移,問題也隨之而來。
老演員一個個離開,新人尚未站穩腳跟,
劇情也少了當年的吸引力。
街坊們的故事漸漸變成了流水賬,
年輕人打開電視,看幾眼就轉頭刷手機去了。
伍燕的加入,像是給劇集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朱麗婭的幽默讓昌盛街熱鬧了一陣子,
但僅靠一個角色,難以挽回整部劇的頹勢。
04
熒屏之外的廣東臺,日子也不好過。
2000年代中期,觀眾的選擇越來越多,
網絡視頻、手機游戲興起,電視機逐漸淪為擺設。
廣東臺的節目單依舊沿用老套路,
廣告卻越塞越多,觀眾看得心煩,遙控器一按就換臺。
那時,伍燕已經很少出現在綜藝節目中,
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跳槽到嶺南戲曲頻道,專門推廣粵劇。
這一舉動讓很多人不理解,
認為她放棄了“一姐”的地位,跑去折騰冷門的戲曲。
嶺南戲曲頻道的辦公室并不寬敞,
墻上掛著老藝人的黑白照片,
空氣中彌漫著檀香的味道。
伍燕全身心投入其中,跑遍廣東各地的戲曲團,
找老藝人挖掘故事,策劃節目推廣新戲。
她站在后臺,聽著臺上婉轉的唱腔,
心中感到無比踏實。
粵劇是她童年時的記憶,母親帶她去看戲,
戲臺上的花旦一甩水袖,她就目不轉睛。
如今,她把這份熱愛融入了工作,
錄制節目、編寫腳本,甚至親自登臺演唱。
觀眾雖少,但每次播出,
總有老街坊打電話來說,聽到這些曲子,想起了過去的歲月。
伍燕的堅持,宛如一場安靜的守護。
廣東臺的綜藝舞臺漸漸冷清,
戲曲頻道卻多了幾分人氣。
她忙于節目制作,奔波于各個戲曲團之間,生活充實而忙碌。
但在生活中,她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媽媽。
05
2000年代初,她低調結婚,
丈夫是中山的一位商人,
平時工作繁忙,很少露面。
他們有一個兒子,伍燕每次提起他,
眼中都閃爍著幸福的光芒。
她曾為了孩子放下工作好幾年。
那段時間,她從熒屏消失,觀眾詢問才知道,
她在家陪兒子寫作業、看動畫片。
家里大小事務,伍燕全都承擔。
兒子上學,她早早起床準備早餐,
中午接送,晚上陪著練琴。
周末,她帶兒子去公園放風箏,
微風吹過草地,孩子的笑聲讓她覺得一切都值得。
丈夫忙于生意,家中事務基本由她操持,但她從未抱怨。
幾年后,兒子長大了,伍燕再次回到熒屏,
以朱麗婭的身份重新站在昌盛街的燈光下。
日子一天天過去,廣東臺的信號仍在播放,
但屏幕上已少了當年的熱鬧。
街頭巷尾的電視聲,變成了手機里的短視頻。
《外來媳婦本地郎》的片場仍在拍攝,
康家的故事還在繼續,但觀眾的目光已經轉移。
伍燕站在戲曲頻道的后臺,
聽著臺上的唱腔,心中五味雜陳。
她明白,粵劇和老劇一樣,
都是廣東人的根基,但根基再深,也需要新芽破土而出。
06
如今伍燕五十歲了,仍然在從事著她的事業。
她在專注事業的同時,也始終關心家庭。
她的生活過得幸福美滿,令人羨慕不已。
信息來源:1、伍燕抖音賬號 2、伍燕.荔枝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