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聽的國名或地名能帶來多方面的好處,對于傳播正面的國家形象和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比如一說起維也納,我們就想到音樂之都,一看到希臘, 就聯想到地中海浪漫的氣息,一想起日本、韓國就浮現出亞洲先進國家的印象。可見,好聽的國名/地名名字往往也會給人更好的第一印象。
我國大陸對國家地名的翻譯往往采用“音譯”的方式(港臺有時候會使用具體特殊含義的漢字,并不完全是音譯,比如悉尼(即雪梨)),并且在翻譯的時候往往也會遵從“信、雅、達”的原則,如美、德、英、法、義等美好詞匯。
但是,也有個別亞洲國家的譯名,在中文發音或語義來看并非特別“美好”。
比如老撾、柬埔寨、不丹、東帝汶、印度等,雖然這些國家的譯名也都是音譯,但在中文取名時并沒有選擇更為美好或中性的詞匯。
老撾在我國臺灣的稱謂是“寮國”,盡管叫法上更順口,但無論是老撾還是寮國,并不能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初印象。國人對柬埔寨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貧窮和落后,就好比這個名字,一看就不像是發達國家的名字;緬甸,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緬甸”一詞很難讓人與“發達”聯想一起;東帝汶,“汶”常用于地名或水名,如汶川、大汶口等,但如果將“汶”作為國名顯然不是很大氣和富貴,因為大國不會只有一條河流,顯然“汶”只適合小國家的叫法;緬甸,
當然,東南亞也有一些國家的叫法令人印象美好,比如泰國,寓意“國泰民安”、“安居樂業”的國家;新加坡,香港譯名“星加坡”,朗朗上口,令人耳目一“新”;馬來西亞,網友有稱“大馬”,至少“馬"這個字還是能塑造正面高大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并沒有貶低這些國家的意思,而是單純從叫法上來評價這個現象。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因為這些國家的譯名本身就不好聽,還是因為這些國家“貧窮落后”的形象影響了我們的第一印象。
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點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