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祖墳,周總理是什么態度?
新中國剛剛成立,周總理清醒地認識到,國家的根基在于廣大農民,而土地,則是農民的命根子。
就在這個關鍵時期,他鄭重地向淮安縣委領導人提出平祖墳、還地給農民耕種的要求。
總理對于平祖墳一事,絕非一時心血來潮。他通過多種方式,反復向相關人員強調此事的重要性。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他會親筆寫下書信,字里行間滿是對平祖墳工作的關切與督促;有時,他會委托親屬傳遞口信,細致入微地交代相關細節;甚至在與淮安地方干部當面交流時,也會特意提及,言辭懇切,希望他們能夠盡快落實。
有一次,總理在電話中再次向淮安縣委的負責同志叮囑平祖墳的事情。電話那頭,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沒有絲毫商量的余地:“這件事一定要辦好,土地對農民來說太重要了,我們必須為他們著想。”
在總理的家鄉紹興,有一位嬸母,多年來一直精心守護著周家的祖墳。當得知總理提出要平祖墳的要求時,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不舍。她實在難以接受就這樣將祖墳平掉,覺得這是對先輩的不敬。
劉淑媛夫婦作為總理的親屬,深知總理遺愿的重要性。他們多次前往嬸母家中,耐心地與她溝通交流。
劉淑媛坐在嬸母身邊,拉著嬸母的手,語重心長地說:“嬸母,總理這么做,是為了讓更多的老百姓有地種、有飯吃。他心里裝的是全國人民啊。咱們雖然舍不得祖墳,但也得理解總理的苦心。”
在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勸說下,嬸母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轉變,眼中雖仍含著淚水,但最終還是點了點頭,同意了平墳的決定。
周家祖墳一直有一位看墳人,名叫王阿翻。他的家族世代守護著周家祖墳。當聽聞要平祖墳時,他堅決反對,情緒十分激動:“我家祖祖輩輩都守著這墳,這是我們的使命。怎么能說平就平呢?” 面對王阿翻的堅決反對,當地干部并沒有放棄。他們多次來到王阿翻家中,與他促膝長談。最終,他同意配合平墳工作.
1956 年,周總理還與鄧穎超鄭重地商議岳母遷墳火葬一事。他語重心長地對鄧穎超說:“穎超,國家大力倡導火葬,這是從節約土地資源、推動移風易俗的大局出發,我們理應以身作則。岳母雖然已經長眠,但為了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我們必須做出這個決定。” 鄧穎超雖心中滿是不舍,但深明大義,理解并支持丈夫的決定,堅定地點頭應允。
做出決定后,總理雷厲風行地著手安排遷墳事宜。他首先與淮安當地政府取得聯系,詳細地說明了來意,并誠懇地請求政府給予協助。
隨后,總理委托親屬前往鄧家,向其他親屬耐心解釋遷墳火葬的重大意義。親屬們得知消息后,反應各不相同。一些年輕親屬,思想較為開明,當即表示理解;但部分年長者,尤其是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長輩,卻難以接受。
一位鄧家長輩情緒激動地說:“這祖墳都在這兒多少年了,一動可就壞了風水,驚擾了祖先啊!” 面對親屬們的反對,總理的親屬們并未氣餒,而是不厭其煩地耐心勸解,詳細講述國家的政策導向以及總理的良苦用心。經過多次深入溝通與反復解釋,大部分親屬最終放下了心中的顧慮,理解并支持了總理的決定。
1957 年初春,周總理特意安排了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工作人員前往淮安,與當地政府、鄧家親屬緊密協作,共同推進遷墳事宜。
此后,淮安地區的火葬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接受并選擇火葬。
參考資料:
河北共產黨員:《周恩來夫婦率先倡導和實行火化,叮囑骨灰要撒掉,死了照樣為人民服務》
浙江日報:《周總理的紹興祖墳是如何平的?當年的平墳人講述那段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