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大路口的所有門頭都不讓用紅色的。”三河一家蜜雪冰城員工的這句話,揭開了一場街頭色彩的變革。當城市規劃的指令與商業招牌的色彩相遇,河北三河的街頭正上演著耐人尋味的一幕。
這場風波源于三河市城管部門的一項要求——按照城市規劃,禁用紅藍黑三色作為門頭牌匾底色。雖文件尚未正式下發,整改卻已先行。回溯到2024年12月4日,三河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發布的《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早早為廣告牌匾設計列好了“負面清單”:除國際國內連鎖品牌,紅藍底色需退場;通用電腦體被喊停,設計感成剛需;廣告內容要精簡,色彩得有層次變化;亮化更是商業街區的“必答題”,材質還得往中高端看齊。
站在街頭望去,商家們的應對姿態各異。蜜雪冰城成了首批“變色”的代表,標志性的紅色招牌齊刷刷換成了綠色。店員指著新招牌苦笑:“雖說品牌辨識度弱了些,但城管天天來巡查,不改不行。”可一街之隔的肯德基門店卻“巋然不動”,燕順店的紅底招牌、尚京廣場店的紅白配色,在整改浪潮中顯得格外醒目。有市民疑惑:“連鎖品牌的豁免權,到底該怎么界定?”
米村拌飯的員工也犯了難。“整改通知早收到了,可換招牌得走流程,設計、制作、安裝,沒個把月搞不定。”成本賬同樣壓得人喘不過氣——一塊合規招牌的更換費用,抵得上小店半個月的水電費。走訪發現,不少臨街小店干脆用“臨時布幅”應付檢查,斑駁的布面隨風搖晃,倒成了城市更新中的尷尬注腳。
政策落地的裂縫里,藏著重重難題。“國際國內連鎖品牌”的邊界模糊不清,某區域連鎖的糕點鋪老板就抱怨:“我們在京津冀開了20家店,到底算連鎖還是本土?城管說法都不一樣。”更現實的是資金壓力,一位文具店老板娘掰著指頭算:“換招牌要8000塊,利潤薄的小店哪經得起折騰?”而政策與商家間的“時差”也在制造矛盾——沒有文件兜底,僅憑口頭通知,整改難免淪為“拉鋸戰”。
社交平臺上,討論熱度持續攀升。有人曬出整改前后的街景對比:“統一色調后,街道確實清爽了。”但更多人擔憂:“當蜜雪冰城沒了紅、星巴克沒了綠,商業辨識度還剩幾分?”廣告設計師老周更道出行業隱憂:“禁用電腦體后,中小商家哪有錢請專業設計?只怕最后滿街都是‘四不像’。”
漫步三河街頭,新舊招牌的碰撞仍在繼續。這場關于色彩的博弈,本質是城市形象與商業活力的深層對話。當城市試圖用規劃勾勒美學輪廓,商家們也在努力守住品牌基因。或許破局之道,在于政策制定者多傾聽商戶訴求,將“一刀切”換成“彈性標尺”;商家也不妨在合規框架下,探索色彩創新與品牌表達的平衡點。畢竟,一座城市的溫度,既藏在整齊劃一的天際線里,也浸潤在煙火氣十足的市井招牌中。
你家附近的招牌經歷過“變色”嗎?當城市更新遇上商業標識,你更支持哪一方?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察與見解,一起聊聊這場街頭變革背后的城市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