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有一群人,他們用雙手和汗水在無垠的沙海中書寫著綠色傳奇。他們是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是這片土地上不朽的綠色守護者。近日,記者深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探訪和靜縣、且末縣、庫爾勒市的防沙治沙現場,見證這場人與自然的持久戰中,傳承與創新的力量。
和靜縣:從“綠色銀行”到百萬株承諾
在和靜縣哈爾莫敦鎮沙河子片區,一條10公里長的防風固沙林帶見證了兩代治沙人的堅守。這片由付志周、付國喜父子接力建設的林帶,如今已保護周邊15萬畝農田免受風沙侵襲。
(付志周防沙治沙造林區標語。李湘玥攝)
“父親一生都在種樹,他的目標是種下100萬株樹苗,如今他用40年的時間種下了80萬株,剩下的20萬株我一定會替他完成,”付國喜說,“父親那一輩主要靠人工栽種,現在有了推土機平整土地和噴灌系統澆水,效率提高了很多。”2025年春季,付國喜帶領村民栽種了1.5萬株青楊,成活率達到100%。這種樹皮苦澀的青楊,既抗病蟲害,又能防止羊群啃食。
(付國喜檢查樹木生長情況。李湘玥攝)
“種樹就相當于把錢存到綠色銀行里了,等你用的時候就會有一大筆財富。” 這是付志周留給兒子的教誨。如今,這片曾經的沙丘已被漫山遍野的青楊替代。付國喜表示,未來他將繼續擴大造林面積,讓綠色屏障更加牢固。
且末縣:“沙進人退”變“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跡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且末縣,一場持續27年的“綠洲保衛戰”正在書寫生態治理的奇跡。當地防沙治沙工作站干部帕提古麗·亞森見證了這片土地從“黃沙漫天”到“綠意盎然”的蛻變。
(帕提古麗·亞森在介紹樹苗防護網的用途。李湘玥攝)
“小時候沙塵暴一來,學校就停課,騎自行車回家時總怕被風刮走。”帕提古麗回憶道。1998年,且末縣啟動河東生態治沙工程時,這里曾是新疆乃至全國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如今,一條長23公里、面積12.9萬畝的綠色長廊已全面建成,有效阻止了沙漠由東向西移動侵蝕綠洲,形成了人進沙退的良好局面。
作為全疆首個縣級防風治沙站的骨干,帕提古麗和同事們27年來累計栽植梭梭、胡楊等抗旱植物數百萬株。“2020年栽的樹苗,現在都快和我一樣高了,”她指著林地中的樹苗說。
在“生態產業養生態工程”的理念下,且末縣創新性地在梭梭林下種植肉蓯蓉6.7萬畝,年產值達數百萬元。同時,沙漠旅游、特色文化活動也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截至2025年,且末縣防沙治沙工程累計投入4.43億元,榮獲多項國家級榮譽。
且末縣:老兵治沙隊“退役不褪色”的綠色堅守
在且末縣河東生態治沙基地,9名退役軍人組成的老兵治沙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8年,他們懷著對邊疆的熱愛,注冊了新疆鵬程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立志將荒漠變為綠洲。7年來,他們投入2300萬元,在基地種植了梭梭、胡楊、文冠果、四翅濱藜等500萬余株,完成1.1萬畝沙漠綠植,并在林下接種肉蓯蓉0.8萬畝。2024年,他們收獲新鮮大蕓650噸,產值達600萬元,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互利共贏。
(且末縣退役老兵萬畝生態治沙基地宣傳標語。李湘玥攝)
老兵治沙隊創新采用“生態+產業”模式,注冊“塔漠從容”商標,發明6項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包括圓盤式肉蓯蓉精播及有機肥施肥一體機。2024年,基地被自治區衛健委確定為道地藥材藥園定制項目,并引進4套空氣能烘干設備,實現初步加工能力。
在治沙實踐中,老兵們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除傳統治沙植物外,已種植文冠果500余畝。“單一品種容易導致同質化,我們希望通過豐富植物種類提升經濟效益。”老兵治沙隊隊長田野說。目前,縣里已有300多人參與植樹活動,社會各界也紛紛捐樹支持。
這支隊伍的付出獲得了廣泛認可:2021年獲全國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大賽新疆賽區農業組一等獎;2023年被授予“最美退役軍人”集體稱號;2024年,隊長田野作為“兩山”理念實踐代表登上春晚舞臺。
展望未來,他們計劃到2025年完成3000畝文冠果種植,2027年前再擴大治沙面積1.5萬畝,將基地打造成退役軍人創業、科研試驗和國家林藥示范的綜合性平臺,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貢獻更多力量。
庫爾勒市:“一人帶動一城”的綠色傳奇
在庫爾勒市成幫柳苗圃基地,一排排柳樹正茁壯成長,迎風飄揚。這種抗旱性強、病蟲害少的“成幫柳”,是89歲的王成幫老人精心培育出的“綠色勛章”,如今已超過1萬株裝點著梨城的大街小巷。他用30多年的執著堅守,將綠色希望播撒在這片土地上,詮釋了什么是奉獻和為人民服務。
(王成幫老人介紹“成幫柳”。李湘玥攝)
1992年,王成幫從部隊退休后,成為庫爾勒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的一名義務植樹護綠志愿者。他的一生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植樹綠化工作中。2005年,王成幫不幸身患肺癌,醫生說他最多活6個月。但他淡然面對,病情稍有好轉就繼續投身育苗植樹工作。靠著堅強的意志,他戰勝了病魔。29年來,他培育和種植樹木達100多萬株,為國家節省了數百萬元的綠化資金。
(王成幫和少先隊員們互相敬禮。李湘玥攝)
王成幫的行動感召了無數人。庫爾勒市第二小學的學生方咪可說:“王成幫爺爺特別厲害,他把這片荒涼的地方變成了綠樹成蔭的家園。我也要繼承他的精神,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在王成幫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市民自發加入綠化行動,庫爾勒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截至目前,庫爾勒市城區綠地總面積達4087.76公頃,建成區綠地率41.33%,綠化覆蓋面積4408.42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4.5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28平方米。庫爾勒先后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王成幫說:“沒有樹,就沒有人。”他用行動詮釋了奉獻精神,也激勵著更多人加入到綠化事業中,續寫著“一人帶動一城”的綠色傳奇。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一代代治沙人用生命丈量著綠色的邊界。從付志周父子“綠色銀行”的堅守,到帕提古麗27年如一日的執著,從退役老兵“沙場”變“綠場”的壯志,到王成幫“一人綠一城”的傳奇,這些綠色守護者用行動詮釋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傳承。他們種下的不僅是樹木,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他們守護的不僅是綠洲,更是子孫后代的未來。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接過治沙的接力棒,用新技術、新理念續寫這場綠色長征。在這片曾經黃沙漫天的土地上,治沙人的故事如同他們栽下的樹木一樣,扎根愈深,生長愈茂。未來,這場人與沙漠的對話還將繼續,而綠色,終將成為塔克拉瑪干最動人的底色。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毛衛華|李湘玥)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