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揮舞104%的“巨斧”引市場震蕩。就在特朗普集中全力對付中國時,然而,專門對其他部分國家實施為期90天的關稅寬限。
然而,僅僅一天后,特朗普就改變了立場,劍指75個國家和地區發出新的威脅!
(特朗普正告全球,若再不達成協議,美國將恢復更高的“對等關稅”)
1、劍指全球,特朗普又發出新警告!
特朗普在內閣會議上明確表示,“我們需要的協議要么促進雙方利益,要么根本無法接受。”如果各國無法達成符合美國利益的協議,美國將回到最初的關稅方案,即改變暫緩90天“對等關稅”的做法,甚至是采取更高的關稅。
此外,在被問及是否會延長90天暫緩期時,特朗普則稱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一切還要取決于未來談判的發展。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充滿信心地表示,各國將陸續回到談判桌前。
據悉,當前已經有75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與美國取得聯系,希望就關稅問題重新談判,并且承諾不會采取再報復性措施,其中還有15個國家給出了明確的報價。
所以,目前美國已經與第一個國家“接近”達成新的協議。
雖然特朗普口中的國家具體是誰,還未曾可知。但我們已知的是,歐盟率先低頭了。其下令擱置原定于4月15日針對美國關稅的反制措施,此舉也被普遍視為對美國的一種妥協。
(特朗普打響“關稅戰”,其實就是想要重振制造業)
2、表面談判,實則“經濟勒索”
盡管歐盟試圖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紛爭,可從特朗普的言辭中卻能聽出來,其態度強硬且內心積壓了很多不滿。
比如他強調稱,“歐盟成立的目的就是利用美國。”這不僅揭示了他對歐盟的敵視,同時也反映出在重塑全球貿易秩序中,美國意在制造一種談判姿態的假象,而實質上是一場以勒索為主導的經濟博弈。
這無疑充斥著單邊主義的地緣政治考量,該戰略不僅缺乏合理性,還可能導致全球市場的進一步動蕩。
根據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的模型分析,若要真正實現貿易平衡,美國向其他經濟體加征的關稅本應遠低于當前水平。
例如,對越南、中國和歐盟的理論加征稅率分別是12%、10%和10%。然而,實際執行的卻是對越南46%、對中國104%以及對歐盟20%的懲罰性關稅。
需要強調的是,如此高額的關稅,或許會在短期內刺激美國制造業回暖,仿佛讓美國的廠房機器再次轟鳴。但從長遠看,這一切不過是假象。
(制造業美國短板之一,其很難自給自足,市場嚴重依賴國外進口,根本不可能與中國脫鉤)
3、長期來看,美國將承擔沉重的后果
特朗普似乎簡單地認為,通過對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可以直接從其他國家獲取財政收益。然而,他忽略了一點:那些被加征高昂關稅的國家和地區,根本不可能無條件承擔這些成本。
那么,誰會承擔后果呢?自然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了!
由于美國并不具備完備的工業體系,難以在短期內實現自給自足,這意味著,美國市場將高度依賴進口商品,從日常用品到電子設備再到工業,大多數消費品都需要從國外,尤其是中國進口。
根據美國金融機構的分析,關稅政策可能導致美國市場的物價上漲近30%,使普通美國家庭每年額外支出約4000美元。
可見,價格上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美國制造業今后不僅不會受益,反而會因為國際市場的回應而失去競爭力。
說白了,沉醉于保護主義政策的美國,很可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逐漸被邊緣化。
(面對美國施加的壓力,中國商務部公布一連串反制措施,并強調中方會奉陪到底)
4、中國率先反擊,給全球帶了個好頭
其實,中國早就有言在先,《論持久戰》中已明確提到“以斗爭求和平”。如今,這一思想同樣適用于美國發起的“關稅戰”。
翻譯過來意思就是,想要和平,便不能怕,需要通過強硬反制來維護國家利益不受損壞,而若是一味以妥協求和平,那對方自然會順桿爬,開出更苛刻的條件。
特朗普高唱著“美國優先”的口號,通過一系列關稅政策試圖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然而,這種所謂的“對等關稅”,相當于一場以經濟勒索為基礎的巧取豪奪,是對全球貿易規則的破壞。
從規模來看,中美兩國去年實現的六千多億美元的貿易額,涵蓋了從消費品到高科技產品的各個領域,如此龐大的貿易量絕非朝夕之間能夠找到完全替代方案的。尤其在一些關鍵的戰略資源上,美國更難以迅速找到替代者。
對此,英媒直言不諱:中國再次偉大的機會來了!
其實,從對美加征84%關稅、稀土出口管控等措施來看,中國不惹事也絕不怕事,用實際行動打響反擊戰,為全球各國開了個好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