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蔣介石以86歲的高齡出任國民黨第五屆總統,可惜英雄垂暮,蔣介石的健康狀況已經到了堪憂的地步。
此后三年時間里,蔣介石只公開露面三次,國際輿論對此眾說紛紜,都在猜測蔣介石離世以后,中國海峽兩岸的局勢變化。
實際上,蔣介石能夠蟬聯總統之位,與毛主席的推動不無關系,毛主席內心十分清楚,對待蔣介石應該在敵對中“合作”。
蔣介石自始至終都是兩岸統一的堅定擁護者,美國人多次暗中策劃陰謀,試圖讓臺灣獨立,結果都被蔣介石粉碎。
面對海內外涌現的讓臺灣獨立的聲音,蔣介石曾放出狠話說:
“誰敢參與讓臺灣獨立,我就要割掉他的腦袋。”
盡管蔣介石一生作出過許多“讓步”,但是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上,蔣介石從未退卻,至少敢于同美國的陰謀斗爭。
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已經不再重視蔣介石,雙方的關系貌合神離,美國政府試圖讓國民黨內部發動“民主選舉”,換人取代蔣介石的領導地位,結果遭到了毛主席的抵制。
毛主席在接見外賓的活動中,曾毫不避諱地對外賓說:
“國民黨總統的這個位置,還是由蔣介石來做最好。”
彼時中美雙方已經開展建交談判,毛主席的意見,美國人自然要考慮,于是才有了毛主席助力蔣介石上位之說。
然而,毛主席情況同樣不佳,浩大的政治運動讓毛主席感到疲倦,“九一三事件”的發生,更是深深打擊了毛主席的精神。
經過一番慎重思考,毛主席再次決定和平解放臺灣,希望與蔣介石開展更多的溝通,在有生之年實現兩岸和平統一。
統一工作依然以體育事業為先鋒,毛主席指示國家體育機構要求臺灣運動員來大陸參加各種賽事,并恢復“二二八”紀念活動。
為了讓蔣介石明白自己的意圖,毛主席又在蔣介石當選總統之后,下令釋放了最后一批功德林戰犯,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
對于大陸的一系列變化,蔣介石自然明白其中的含義,他雖然不愿再與毛主席“打交道”,卻也同樣渴望談判。
自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大陸與臺灣基本斷絕了政治聯系,深入交流只能通過香港進行,蔣介石對此了然于胸。
1975年春節前后,生命垂危的蔣介石派遣國民黨元老前往香港,讓陳立夫向北京傳遞消息,邀請毛主席訪問臺灣。
毛主席接到報告以后,立即找來鄧小平,并交代說:
“兩岸要盡快實現‘三通’,你代表我去臺灣一趟,兩岸可以借此契機實現合作,”
原本兩岸談判的進程已經步入正軌,國內外甚至傳出了“國共第三次合作”預言,可惜接下來形勢發生了轉變。
由于“四人幫”的搗亂,鄧小平遭受批判,前往臺灣的計劃被迫擱置,兩岸秘密開啟交流之際,蔣介石又于1975年4月逝世。
蔣介石帶著歷史包袱和遺憾離開了,兩岸統一的進程再一次被打斷,直到毛主席去世,兩岸都再未有過實質性交流。
兩岸統一,何止是毛主席與蔣介石的心愿,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殷切期盼著結束兩岸分裂的歷史,這是歷史的重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