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集智俱樂部聯(lián)合江南大學教授王志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崔光佐,翼鷗教育創(chuàng)始人宋軍波,TalkingBrain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林思恩,清華大學講師方可,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郭玉娟,共同發(fā)起。希望通過匯聚教育學、系統(tǒng)科學、腦科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等多領域交叉視角,突破單一學科的局限,對人類社會未來學習發(fā)展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
從2025年4月16日開始,每周三晚上19:30-21:30,讀書會將以線上形式進行,持續(xù)時間預計8-10周。讀書會詳情及參與方式見后文。
分享背景
在 AI 技術深度滲透教育領域的當下,學習的范式正經歷著多維度的復雜重構 —— 大語言模型打破知識壁壘,算法推薦重塑信息獲取路徑,人機協(xié)同催生全新認知生態(tài)。這些顛覆性變革不僅重構了知識傳遞的模式,更對人類學習的本質、目標與方法提出了深層追問:當技術以指數(shù)級速度迭代,當 AI 開始模擬甚至超越人類的部分認知功能,人類學習的核心價值該如何定義?我們該以何種方式應對 AI 原生時代的挑戰(zhàn)與機遇?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學習已成為融合技術特性、認知規(guī)律與社會需求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理解 AI 原生時代的學習邏輯,既需要解構技術賦能的底層機制,更要重構面向未來的學習價值體系。
分享簡介
在 AI 原生時代,學習不再是知識的單向輸入,而是人與技術、社會、自我的深度對話。方可老師將基于其在互動媒體設計、設計思維與交叉學科教育領域的前沿實踐,揭示 AI 如何改變學習的 “交互性” 與 “適應性”,提出 “AI+X” 跨學科學習路徑,并追問技術浪潮下學習的終極意義 —— 如何在效率至上的社會中,通過學習實現(xiàn)個體生命價值與社會意義的共生。
活動議程
方可老師聚焦于AI原生時代學習的三大轉變開展分享
分享大綱:
1. 如何學——AI尤其是AI大模型對學習方式的改變
2. 學什么——AI 時代的核心知識與能力重構
3. 為何學——AI時代超越工具理性的學習意義追問
王志軍老師與方可老師進行對談
對談大綱:
1. AI讓知識獲取易如反掌,傳統(tǒng)學習模式還有意義嗎?
2. “AI+X”跨學科學習的落地難點如何攻克?
3. AI重塑就業(yè)格局,學校專業(yè)如何實現(xiàn)轉型?
4. AI創(chuàng)作能力日益提高,人類藝術家何去何從?
5. 如何看待AI支持的場景化學習的未來?
自由提問互動
主講人簡介
方可,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講師,主要從事互動媒體設計與技術,設計思維及交叉學科創(chuàng)新教育的研究。是橫跨科學、工程、設計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型學者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者。他關心人們如何可以跨越各種學科、知識和經歷的壁壘進行平等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合作與學習。
王志軍,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互聯(lián)網+教育”研究基地副主任,先后入選江南大學至善青年學者、江蘇“紫金文化人才培養(yǎng)工程”文化優(yōu)青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聚焦數(shù)智時代的學習理論——聯(lián)通主義的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聯(lián)通主義學習中群體協(xié)同知識創(chuàng)新研究”等各級各類課題15項。發(fā)表SSCI、CSSCI等論文77篇,出版專著3部,教材1部。研究成果獲教育部優(yōu)秀研究成果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等15項獎勵。
報名參與
直播信息
2025年4月16日(下周三)19:30-21:00
報名加入社群
斑圖鏈接:https://pattern.swarma.org/study_group_issue/889?from=wechat
掃碼報名(可開發(fā)票)
掃碼參與「」讀書會,加入群聊,獲取系列讀書會回看權限,共建共享學習的復雜性社區(qū),與一線科研工作者、教育實踐者溝通交流,共同推動這一處于混沌狀態(tài)的前沿領域的發(fā)展。
[1]尤瓦爾·赫拉利,林俊宏譯,智人之上 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信息網絡簡史,中信出版社,202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001305/
[2]司馬賀著,武夷山譯,人工科學:復雜性面面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95595/
[3]皮埃羅·斯加魯菲著,普華經管出品,智能的本質: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64個大問題,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78312/
「AI時代的學習:共探學習的復雜性」主題讀書會
在技術浪潮的沖擊下,智能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正發(fā)生根本性轉變——學習已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知識傳遞與記憶,當機器能夠替代程式化技能,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批判性思維與跨界協(xié)作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當知識更新周期以月甚至天為單位迭代,教育的使命不再是填鴨式灌輸,而是培養(yǎng)終身學習者的自適應能力。
在此背景下,集智俱樂部聯(lián)合江南大學教授王志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崔光佐,翼鷗教育創(chuàng)始人宋軍波,TalkingBrain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林思恩,清華大學講師方可,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郭玉娟,共同發(fā)起。希望通過匯聚教育學、系統(tǒng)科學、腦科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等多領域交叉視角,突破單一學科的局限,對人類社會未來學習發(fā)展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
詳情請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