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追憶、解讀、揭秘二戰歷史,絕無宣揚納粹主義精神或其它意圖,請勿曲解。謝謝合作!)
以陸軍為主的德國國防軍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對外擴張的堅實基礎,雖然在戰爭后期其的地位受到武裝黨衛軍的挑戰。由于第三帝國的國防軍空軍是在納粹黨黨魁赫爾曼·戈林帝國元帥主持下建立的,因此國防軍最實力強大、歷史最悠久的陸軍就成了希特勒的關照對象。希特勒對其放心不下,他想盡辦法確保將陸軍的潛在獨立行動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削弱。
從一九三三年上臺以來,希特勒一直致力于削弱陸軍部隊的政治影響。一九三八年,希特勒以莫須有的性丑聞指控解除了國防部長瓦爾納·勃洛姆堡的職務,并解散了國防部,取而代之的是國防軍統帥部,簡稱“OKW”,希特勒親自出任最高統帥。盡管國防軍統帥部負責整個國防軍以及武裝黨衛軍等所有武裝力量,陸、海、空三軍特別是武裝黨衛軍的指揮官卻可以直接向希特勒報告,因此國防軍統帥部不過是為希特勒直接控制德國武裝部隊而特別設立的一個機構。
瓦爾納·馮·勃洛姆堡
一九三八年,幾乎所有有個人獨立主見的軍官或被解職或被調往其他崗位,而很多沒有主見但聽話的指揮官被委以要職。這些人當中就包括威廉·凱特爾和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前者被提拔為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后者則負責作戰計劃部。這兩個人都讓希特勒的野心沖昏了頭腦,并對他的每個命令言聽計從而不計后果。
威廉·凱特爾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希特勒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掌控住德國國防軍主要有三方面的深層原因:
第一,德國國防軍有一項傳統,即只關心其自身的軍事戰術和作戰策略,而很少過問全局戰略和國際性的問題。因此,陸軍軍官們在對希特勒的戰爭動機和所采取的行動方面反應遲鈍或理解不夠。
第二,堅定不移地效忠君主的普魯士軍隊傳統一直影響著德國各級軍團指揮官的思想。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士兵們發誓效忠于國家,而在一九三四年,他們就直接發誓效忠希特勒。對希特勒的這種崇拜在德軍內部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即使軍隊指揮官清楚的知道希特勒將把德國引向毀滅,卻還依舊忠于希特勒。
第三,希特勒在對高級軍官的吹捧方面很有一套,他以提拔重用為誘餌,甚至直接用金錢和土地來收買他們。
希特勒一上臺就增加軍費,一九三三年德國軍費開支是七億馬克,到了一九三八年達到一百五十五億馬克,德國國防軍的人員和裝備在幾年內翻了好幾翻,實力大增,也迎合了德國國防軍希望恢復歷史上傳統榮譽和地位的愿望。德國國防軍陸軍有自己的最高指揮機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簡稱“OKH”,瓦爾特·布勞希奇任陸軍總司令,弗蘭茨·哈爾德任總參謀長。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
弗蘭茨·哈爾德
陸軍總司令部下面是六支集團軍群,負責全國各大軍區的征兵及訓練工作。師是陸軍部隊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德軍中,師除了是一種有組織的軍事實體外,還是凝聚團結信念的一種手段,因而常常有很強的地域性,德軍師的建制大體與英國軍團的建制相似。德軍的師被命以不同名稱,如裝甲師、輕型裝甲師、摩托化步兵師、山地步兵師、空降步兵師、步兵師,其中步兵師占了陸軍的絕大部分。在發動入侵波蘭的戰爭前夕,德國陸軍已可以從二百五十萬訓練有素的士兵中迅速集合起一百多個現役師和后備師。
一九三九年,德國陸軍采用梯隊體系來招募和部署步兵師。不同梯隊師的規模、裝備、素質和潛在部署能力都有所區別。第一梯隊的三十五個師規模最大,每個師大約一萬六千人,裝備最好,而且因為機動部署打前鋒,故該梯隊將是最先投入戰斗的梯隊。第二梯隊十六個師,每個師大約一萬五千人,來自預備役部隊。第三梯隊二十一個師,只擁有一些受過有限訓練的預備役士兵或年齡偏大的士兵,該梯隊缺少足夠的炮火支援和其他兵種的支持。第四梯隊十四個師,其成員主要從常規部隊中的加強營中招募。第三和第四梯隊的師將作為增援部隊跟在主攻部隊之后,或被用于二級防御作戰行動。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陸軍士兵總數不得超過十萬人,這項規定對德國來說,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規模上的限制確保了只有優秀人才才能入伍,而前魏瑪政F留下來的軍官能給老希訓練出大量軍隊。一九三五年老希撕毀《凡爾賽和約》頒布法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后,陸軍擴充了五倍,擁有了三十六個師,約五十萬人,而到了一九三九年入侵波蘭時,陸軍又擴充了五倍,并擁有了大量的坦克、飛機和火炮。不利的一面是,從一九三四年開始,陸軍迅速的、大規模的擴充帶來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大批機械化部隊的裝備供應成了問題。摩托化部隊的車輛短缺,大部分陸軍仍然依靠馬匹作為主要運輸工具。
武器和裝備的匱乏讓一些瞅準時機的軍火供貨商大發橫財。一九三九年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兵工廠就經常向新組建的德國輕型裝備師提供坦克,這些輕型裝備師在一九四零年的戰斗中升級為裝甲師。武器裝備的大規模快速供應并不是德國軍事工業系統的強項,因為總有太多彼此競爭的小方案要求生產出各式各樣的武器裝備。相反,德國軍事工業系統因此造成了很大壓力,致使其無法即使向各個部隊提供所需的武器裝備,很多部隊的組建因此受到延誤。盡管如此,德國國防軍優越的訓練機制仍然為納粹德國在短時間內培養了一部龐大的、高素質的戰爭機器。
德國國防軍陸軍的力量基礎來自于其人力。盡管同盟國的宣傳機器稱德國士兵是一些毫無想象力的半機器人,他們只知道服從命令。但事實上,德國士兵既紀律嚴明,又富想象力,他們能夠應付各種復雜的或突發的局面。受腓特烈大帝時代戰斗傳統的影響,普通的德國士兵比其對手的士兵更加訓練有素,關鍵是他們要懂得“領袖原則”,這一原則已成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德軍基本訓練的一部分。這種體制鼓勵軍中干才可以連升一到兩級,直到他執掌帥印。這樣,如果上一級指揮官戰死沙場或無法指揮,下級的士兵就能夠接掌指揮權,圓滿完成任務。
德國軍官層也有很大的主動權,這與波蘭、英國和法國盟軍中的體制全然不同。一項普通計劃一旦通過,低級軍官就被賦予相當高的裁決權限。事實上,下級軍官需要在任何時候表現出主動進取的姿態,把總目標不斷推向深入。這種激勵個人進取心的體制被稱做“目標導向型策略”,這也是閃擊戰理論實際操作時的核心部分。
戰場上的軍官都有一個高級參謀系統來協助工作,這就確保了整支軍隊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能夠最有效的投入戰斗。這一系統的基礎最初形成于過去普魯士軍隊的參謀本部,此后在一九三五年柏林軍事學院成立后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西方國家參謀軍官與陸軍士兵之間的對立情況在德國國防軍陸軍中卻比較少見,因此保證了軍官之間能高質量的合作。
德國國防軍陸軍和納粹黨衛隊關系一直不太好。海因里希·希姆萊領導的黨衛隊最初是老希的私人警衛隊,于一九四零年擴充為武裝黨衛隊,但隨著戰爭的進程,其實力不斷膨脹,直至成為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主力。
海因里希·希姆萊
一九三九年,黨衛隊只有相當于幾個步兵營的規模,主要協同國防軍陸軍作戰。陸軍不滿的是,黨衛隊有權直接向老希請示,并無視軍紀。此外,黨衛軍的特殊地位也引來了陸軍方面的嫉妒,因為陸軍不得不面對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且這個對手能夠獲得更為高級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但隨著戰爭的進展,陸軍在同黨衛隊的合作方面做得比從前好多了,并開始尊敬其作戰能力。
除了黨衛隊的存在外,德國國防軍空軍在地面作戰行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德國國防軍陸軍的建制性難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隨著赫爾曼·戈林在納粹黨內的影響日益擴大,德國國防軍空軍在國防軍中起的作用越來越與其地位不相稱。空軍掌管全部傘兵部隊,控制著防空軍種的大部分力量,在后來的戰爭中,空軍甚至擁有了自己的步兵師和裝甲師。盡管在實戰當中,空軍在作戰目標的選擇方面受到陸軍的限制,但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指揮鏈,并有權直接向空軍總司令部和戈林本人反映意見,做出匯報。
盡管空軍在組織上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但仍然受到地面軍事行動的制約。從戰爭爆發之前德軍飛機的發展,以及空軍所采取的戰術都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德國空軍力量的組成是以輕、中型轟炸機為主,由戰斗機護航。其目標是在戰術上協助陸軍完成地面軍事行動,同時通過對城區的轟炸在民眾中間制.造恐慌。德國空軍從不發展像美國的B-17型或英國的“蘭開斯特”型那樣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因為其主要作用就是要完成老希提出的短期戰和速決戰。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空軍搶先生產了大批武器裝備,因此,在入侵波蘭前夕,德國空軍的作戰飛機已經達到了二千五百六十四架的驚人數量。這支空軍的作戰機群由輕型轟炸機、中型轟炸機、俯沖轟炸機和戰斗機組成。戈林認為他的士兵是德國武裝力量中最棒的,當然那些在德國空軍部隊中服役的士兵受到的訓練和管理也是最好的。在戰爭剛開始的幾年里,德國空軍的士氣極為旺盛,一次次作戰的事實也讓這些空軍士兵們深信,他們飛機的性能總體上要遠遠超過敵國的飛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