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越來越討厭我的女兒?”
在某社交平臺上,我看到了一個媽媽這樣的自述。
作為母親,怎么會厭惡自己的親生孩子呢?
她說:“我的女兒今年十歲了,從小舍不得兇她,上小學后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給她做早飯,有時候還得一邊抱著老二一邊做?!?/p>
“做飯的過程中我要往返廚房和臥室10遍以上叫她起床,早上上學前至少要催她30遍,蹲廁所催、洗臉催、吃飯催,經常還會偷懶不刷牙?!?/p>
“每天晚上她寫作業都要寫到晚上十二點,不是因為作業多,而是太拖拉了?!?/p>
“一會去吃飯,一會去喝水,家里做的飯還不吃,要自己做,把我收拾好的廚房弄得亂七八糟?!?/p>
“一有不順心就離家出走,我晚上出去找她,甚至心里沒有緊張和害怕,想著她丟了是不是就好了,我就會脫離這樣的生活了?!?/strong>
“真不是重男輕女,老二也是妹妹,老大經常把妹妹弄哭,一晚上哭好幾次?!?/p>
“她爸爸工作忙,我就像個單親媽媽一樣,一個人帶兩個小孩,真的要崩潰了……”
看完這篇帖子,想必有很多二胎家庭的父母能夠感同身受:
怎么好像二胎一出生,家里的大寶一下子就變得又不聽話又不懂事了?
網友們紛紛評論:
“你厭惡的是你的女兒嗎?你厭惡的明明是你一地雞毛的生活?!?/blockquote>“孩子爸爸去哪了?夫妻不能同時照顧孩子,還非要生兩個,到頭來又怪上老大不懂事了?”
這些評論真是一針見血,道出了這些家庭無解的困局:
夫妻精力有限,只能照顧一個孩子,于是竟期望大一些的孩子一下子長大,也變成一個理想化的成人,和他們一起照顧二胎。
可是他們卻忘記了,孩子的本質就是孩子,在一個自己尚且需要被引導和教育的年紀里,又怎么會照顧他人呢?
出生順序決定人格
很多家長發現,明明是在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卻截然不同。
長子通常行為規矩、靦腆、責任意識強、沒什么競爭思想和上進心、領地意識很重、注重隱私、具備領導能力,往往還有完美主義傾向。
幼子通常性格外向、善于社交和維持人際關系、崇尚自由、有些叛逆、喜歡引人注目、嘴巴甜會撒嬌、單純而無憂無慮。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最早提出出生順序會對個體的人格和行為模式產生影響。
他認為個體由于出生先后不同,在家中的地位不同,因此會形成不同的風格。
經過研究,長子最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成為問題兒童、罪犯、嗜酒者、神經癥患者等等。
因為弟妹的出生會給長子帶來煩惱,容易讓其產生嫉妒感和不安全感。
漸漸地,長子就會對弟妹產生敵意,在父母的偏心下變得怠惰、自卑和討好。
當心孩子的行為退化
在大多數二胎家庭中,父母會在生下二胎之后發現,原本期望中會變得懂事、知道照顧弟妹的大寶,反而變得幼稚、敏感、無理取鬧。
請警惕:這是你孩子的行為退化,他正在用這樣的行為博得你的關注和愛。
心理學中,幼兒的退行行為指的是在某種情景下,孩子會做出與其年齡不符合的幼稚行為,通常是為了應對焦慮、壓力和不安全感。
從另一方面來說,那就是父母給他的愛已經少得可憐,因此孩子才會用這樣的方法爭奪你對于二胎的關注。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黃圣依和楊子的大兒子安迪,就是一個因為二胎而郁郁寡歡的孩子。
本來單獨和媽媽黃圣依相處得很融洽,但爸爸一帶小兒子回來,父母的注意力就全部放在了小兒子身上。
安迪說身上不舒服很癢,楊子也只是叮囑他別撓,小兒子一哭泣,這對父母立刻就開始圍著小兒子打轉,安迪在門口看著,就像一個局外人。
而安迪在陪著弟弟玩耍時,弟弟突然大哭,就在安迪手足無措的時候,黃圣依前來查看,可她的第一反應卻是指責大兒子:“你干啥了安迪?”
或許在父母眼中,這樣的對話只是無心之失,是隨口說出來的,并沒有怪孩子的意思;
但在孩子看來,這已經是一句十分嚴重的責怪,甚至是教訓了。
如何把這碗水端平?
有一位網友面對如何平衡多孩家庭,提出了一個很有創造性的觀點:
當你做到了一碗水端平,那么其實是在偏心二寶,損害大寶的利益。
因為在二寶出生前,大寶原本可以獲得全部的愛和資源,當不受控制的二寶出生后,原本全部屬于他的東西被迫分出一半來給了二寶。
同時,父母卻還在要求其乖巧懂事、照顧弟妹,指責其不懂分享,這更是一重對利益的剝削。
聰明父母的做法是:
在表面上公平的同時,私下里偏心大寶一些,加倍關愛大寶。
如果你能夠做到偏心大寶,那么大寶自然會替你偏心二寶,做到一碗水端平。
曾看過這樣一位網友的分享:在二寶出生后,媽媽經常抱著二寶給孩子喂奶、拍嗝,大寶在旁邊看了很是羨慕。
媽媽知道大女兒也想擁有媽媽的愛,于是直接放下了二寶,對女兒說:“媽媽不抱弟弟了,來抱抱你?!?/p>
女兒十分快樂地依偎進了媽媽的懷抱里,母女倆緊緊擁抱著。
媽媽并沒有為這么大的女兒還要抱抱而覺得她不懂事,而是盡力用自己的愛去撫平女兒的不安。
在這樣的家庭里,大寶怎么可能會仇視、憎恨弟妹,去用盡渾身解數博取父母的關注呢?
父母們面對孩子帶來一地雞毛的生活,也不要將罪名都安在孩子身上。
而是要在生育之前就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將一切最壞的可能列在前面,確定好自己能夠平衡生活,再去備孕生子。
孩子就是一張人人涂抹的白紙,希望父母們能夠有能力為其繪上最美麗的色彩,而不是不小心將其揉皺,卻怪白紙太薄、不能承擔壓力。
-The End - 作者-專序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